手机不行,壳来凑:手机产业背后的手机壳大生意
几年前曾有一篇“知乎”问答,调侃了一番东南亚人民手机不“戴壳”的现象。随着近两年大量中国品牌手机涌入东南亚市场,东南亚人民无疑渡过了审美平庸的年代。而今,小小的手机壳,在东南亚的需求量也开始增长,用户对于款式和设计的追求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模样。 这个情势,令国内手机壳产业链中的玩家为之兴奋。 “华为、三星、OPPO、VIVO(的手机壳)我们都有做,东南亚对于个性化专属化的追求也在提升。”一位深圳中型手机壳厂家的负责人陈经理告诉懂懂笔记,他们生产线上有一半的订单都是来自于东南亚地区,尤其是印尼与泰国。 随着中国手机在东南亚的普及,也带去了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在短短的几年内,东南亚对于手机壳的需求已经从耐磨、耐摔变成了造型新颖、设计独特。 “类似于这种个性化的手机壳,在那边很受欢迎”。在工厂恰逢一位正在采购手机壳的采购商,他向懂懂笔记介绍,“最近艳色的设计更好卖。东南亚那边的人肤色较深,所以他们更喜欢色彩花哨的手机壳。” 这种花俏的手机壳采用的是“线性”喷涂的技术,陈经理表示,“虽然颜色很花,但是每一款的图案都是随机的,这种产品在国内的技术也很独特。” 在赛格三楼的一家配件批发商那里,我们看到了一款闪着金光的手机壳。店家表示,这些产品都是专门针对缅甸人的需求开发的。因为缅甸是一个热爱金色的国度,之前传统的手机壳在那边几乎没有市场。 在委托一家设计团队进行创作后,他们委托制造厂尝试生产了金色甚至带有手绘佛像拓印的手机壳。“我们也不怕麻烦,在当地市场推出了图案和文字定制化服务,没想到迎合了这个国家很多消费者的文化习惯,在缅甸大受欢迎。” 记得曾经有一份调研报告,统计出目前中国市场约有17亿台手机保有量,而第三方手机壳市场总量大约在60亿元。或许,这个数字会因为亚洲市场的新变化,呈现出更大价值。 【结束语】 手机厂商的创新目前遭遇瓶颈,特别是手机的外型,全部都是直板,尽管厂商在颜色上有所创新,但依旧不能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新兴起的手机壳产业链玩家,已经洞察到市场用户对于个性的需求。专属化、定制化的手机壳的诞生,除了解决用户“撞机”的尴尬之外,也满足了每个人心中的小个性、小创意甚至小虚荣。 相信未来消费者将会提出越来越多的审美主张和个性需求,手机壳厂商,甚至是品牌手机厂商的生存与发展,或许会因此产生更大的变化。无论是手机还是手机壳,它们都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或许,本就该以用户需求为生。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