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偷听”无需太高技术门槛
截至20日晚八点记者发稿,阿里尚未回应是否存在利用生态系统内某个App的麦克风权限获取关键词,为用户精准推送的情况。此前,饿了么曾在本报第一篇文章中回应,不存在“偷听”,饿了么既没有做类似的产品设置,也不具备相关技术条件,饿了么严格保护用户隐私,任何必要的信息采集都会在取得用户事先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使用。 记者手记: 请你不要比“我妈还懂我” 从外卖软件到互联网生态系统,到底这些App有没有“偷听”用户,是个“罗生门”。 尽管从技术层面来看,利用现已成熟的技术就能简单地从用户的语音里抓取关键词,并进行精准推送,这事并不难,但究竟App是否在偷听,我们依然无法下论断。 如今,互联网公司大多将上传的数据进行加密,如果想解密,不仅成本、技术门槛高,其中也存在一定法律风险,因此很难抓到“现行”。 但通过几个月的持续观察、大量的用户统计、场景复现测试,以及大数据共享的广告联盟追踪、App隐私协议探究,我们想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偷听”“偷看”还是使用所谓的“大数据画像”,都已经在触碰用户隐私保护的底线,这也是为什么第一篇文章引发全网激烈讨论的原因。 最近几天,因为关掉不少权限,记者发现,不少App似乎没那么“懂我”了,我们不知道原因是什么,但这总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 因为,比我妈还懂我,意味着,作为个体,我已经失去自由。 (原标题:“偷听”无需太高技术门槛,网友质疑:为何阿里系APP最懂我?)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