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城市服务正式上线“垃圾分类”板块,上海市民可率先体验
后续,他们将根据小程序不同地域的用户提供不同服务,也会不断完善和优化垃圾库数据。毕竟,“垃圾”也会让人快乐的,不是么。
“证明自己的业务,顺便证明自己 做“垃圾分类”顺便实现理想,也能顺便“提升业务能力”。 互联网运营Carrie每天要和成百上千的小程序开发者打交道。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她,总想着用小程序为大家做点什么。 这不,垃圾分类的难题来了,还是全上海人民都遇到的难题。“外面有太多不同的攻略,即使有了文字版攻略,大家还是记不住,需要及时查询。” 内部一拍即合后,Carrie和同事苞小米、团队技术Leader景龙卷入产品一起策划这款小程序,切入点是“垃圾图片识别”。 4个人,从策划到原型设计、前后端开发,只用了一星期,6月18日,“垃圾分类工具”小程序就上线了。 团队负责人胡瑛挺开心,“平时都是我们去给行业客户推广小程序的理念:轻量级、迭代快、即用即走,如果这次的行动,能践行这些理念,又能解决更多人的需求,让更多人知道小程序的优势,这对小程序的生态和行业发展都是好事。” 选择从图片识别切入主要是考虑实用性。团队发现很多小程序只是停留在政策解读上,并不是真正的实用”,比如,老百姓还是不清楚玉米芯和玉米皮到底是不是都是湿垃圾。用拍照识别的能力,能让垃圾分类查询真正实现可识别,且随时可用。 为保证垃圾分类的数据库准确性,团队根据上海市政府官网以及专业知识进行专门的人工提炼。每天傍晚6点半,团队都会更新一次新的数据库。同时,在网友的帮助下,他们也罗列了更多的垃圾分类,目前已经有了3000多个独特的分类。 在胡瑛看来,好的东西是容易很快传播的。产品上线后,他们发给了身边的一些朋友,得到的反馈都不错,大家会帮忙自发转发。他们还打印了小程序码的物料,给到一些线下小区的物业,方便物业张贴给居民使用。 目前,小程序上线仅20余天,访问量已经超过了10万,用户量超过了5万。“团队会坚持做下去。”胡瑛说。 扫码体验“垃圾分类工具”小程序 朋友圈的阿姨们当了“产品体验官” 垃圾分类火了之后,上海各小区的阿姨们凭借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充分的锻炼,成了大家眼中的“大师级选手”。 今年5月22日就上线的“垃圾分类指南”小程序早早瞄准了这批人。“朋友圈的阿姨们就是我们第一批种子用户。”团队创始成员M说。 这款小程序以科普四种垃圾类型下不同垃圾的分类知识为基础服务。考虑到单纯的知识输出相对枯燥,在上线之初他们就推出了“全市垃圾分类统一考试”,这次考试让他们收获了一大批“阿姨粉”。 “很多退休阿姨每天认真刷题多次,她们给我们的留言内容也特别可爱,有些成绩低了会着急,有些得了满分会在姐妹之间炫耀成绩,她们做题做得开心,也很赞同上海实施垃圾分类的政策,给我们产品也提供了很多的反馈和帮助。”M说。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