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哪吒》——动画电影从产品到产业,道阻且长
随着电影市场内容的商业化扩张,越来越多的诸如“漫威”系列的特效大片开始成为电影市场的一大热门。后期技术要求同时也在不断提高,中国电影后期从完全依靠外来团队,到建立起涵盖CG视效、VR拍摄、3D技术、实体特效、MOCO、DIT流程管理等较为完整的制作能力,其中头部的水准日渐与国际接轨。但因电影工业化程度不高,技术较为分散,部分公司只能专攻一个领域以实现业务垂直。 《哪吒》全片呈现1400个镜头,其中哪吒与敖丙决战“火莲花融化冰面”的一个仅有短短6秒的镜头,由一家150名团队的特效公司做了整整6个月。基于导演对视效要求如此之高的情况,传统的特效外包制作模式在时间管理上已不足以满足要求。 基于国内暂无较掌控完整电影后期流程的大型制作公司,《哪吒》借鉴好莱坞动画后期制作中的分线制作模式与DIT管理模式,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即根据当前对不同的后期流程中对人物特效、场景特效等细分领域颇有专攻的公司整合成不同专业组,通过头部制作公司统领,以层层分包任务的方式进行分线制作,最后汇合至导演与合成制作公司。各线将分割人物、场景、特效等素材逐一交还合成制作公司进行渲染成片,完成整体制作流程,最终,形成以整合全行业公司制作能力的“联盟”以达到全制作公司的“拟态”,完成全片制作。 经此一役,国产动画电影行业意识到联盟化制作的益处,即单一公司在无法完全掌握整体技术的条件下,开始培养某些细分领域中独当一面的制作能力,实现“按制作专长组装联合团队”的制作模式,带动整个动画行业在实战中学习发展,最终达到提高整体行业制作水平的目的。 但同时,沟通成本与未形成的标准化体系成为分线制作模式运用的最大难题。相比之下,海外动画电影工业化程度较高,其流程体系与制作标准已达到先进水平。解决此类难题时更应该从海外成熟动画电影工业体系中吸取经验。 一方面,国外的电影工业化制作模式将电影制作的整体流程逐一细分,分工严谨落实在每一位工作人员身上,实现高度集中的项目管理模式,一旦上游制作方执行调整策略,上传下达的反应速度与沟通速度远远高于目前国内的分工状态,使得其整体效率奇高。 另一方面,好莱坞的制片方可以通过业内统一的后期制作规范表,来对比不同团队的视效制作需要的镜头效果、素材格式、渲染规制,并根据一系列的参数来确定相应的开发周期。但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广泛形成这样的标准化体系,也让制片方在分线制作时倍感无力,这也是之前没有公司敢于尝试分线制作这一极度耗费精力的主要原因。 加快整合行业标准化体系,从“产品打造”成为“产业制造” 随着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热潮,反映了我国民族文化自信正逐渐增强,文化输出意愿日渐萌生。国产动画电影正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与责任,不仅以其特有的形式将文化传承给每一位中国人,更将通过动画电影将中国文化输出至全世界。观众们在欣赏皮克斯、梦工厂优秀的进口动画大作的同时,仍不断呼吁我们自己的“国产动画电影”崛起。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