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裂变】裂变增长玩法失效,微信的红利期走到头了吗?
此次新规出台,对于以微信朋友圈打卡为主要营销手段的企业来说是一次重创。但多知在梳理该政策时也发现,该政策并非针对所有朋友圈打卡行为,而是有“利诱”的大条件限制。也就是说在此次整顿之后,并非所有的朋友圈打卡行为都将彻底消失。 打卡功能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必须分享打卡再能进行下一步动作,就变成了一种要挟行为,这样并不道德。
学习完成返还奖学金模式,这种学习行为在线下场景也广泛存在,但到了线上诱导大家进行朋友圈分享,才可以拿回钱,同样也不道德。 总结来说,禁止的是朋友圈打卡,不是打卡本身。微信整治的重点是不让污染朋友圈。学习打卡行为是没有被禁止的,但微信是不允许诱导分享朋友圈打卡,而这个规定也是早就存在的。 目前主流的诱导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打卡返学费」,一种是「打卡送优惠券」。 (1)打卡返学费 这种模式对用户打卡天数的要求很高,少则 1 个月,多则 100 天。只要活动期间中断了 1 天,就前功尽弃。维度这么长的时间,变数是很大的,很多用户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坚持下来。 不能坚持的用户自然是不会返学费的,而坚持完成的用户会得到奖励,但产品也在朋友圈获得了超长时间的曝光,这其中老带新的不在少数。 (2)打卡送优惠券 一般这么玩的产品客单价普遍偏高,只要用户在朋友圈打卡,就可以获得相关的优惠券,激励用户产生复购。 与单纯的裂变获客不同,这种模式关注到单个用户价值的提升。就算没办法通过用户拉新,还能够通过提高用户客单价、提升用户复购去实现变现。
社群还有可玩的余地 微信的官方通知中,只是写明不准在微信朋友圈打卡,没说不准群打卡。于是,很多互联网从业者认为,微信社群的运营还是可以继续进行的。 而目前,也确实有不少公司采用的是群打卡的方式。通过在群里发放一定的现金红包,起到监督大家打卡的效果。 社群也许尚还存在一定可玩的空间,不出意外的话,对于很多教育、电商、知识付费类机构而言,微信生态下基于社群的分销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大家扎堆其中,并期望能够成为「借势微信社交流量红利」的核心重点。 但也可能,不久后社群也会成为新的微信重点打击对象。
未来营销方式回归流量投放 不论是群打卡还是朋友圈打卡,其本质还是离不开社群裂变的运营模式。 不过,我们还听到了一种声音,认为微信这种做法表面是为了保持朋友圈环境,实际上希望企业能为微信流量买单。简单来说,就是希望企业做微信投放。 而未来营销都会聚焦在转化模型+营销产品设计+目标产品设定上,也就是回归到流量投放模式。其实就是要拼硬实力。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