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再融2.15亿美元 共享单车的终局会是什么?
所以尽快占领市场变得迫切且必要,因为一旦让竞争对手成功占领既有的存量市场,后来者其实就彻底没有了机会。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共享单车不同于专车,这并不是一个依靠补贴可以撬动的市场。如今的共享单车市场上,无论是ofo与摩拜,或者是其他参与者,其实都很清楚,出行领域谁能够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拿到更多的融资在资本寒冬活下来,谁才会离成功更近。滴滴与Uber是这样,摩拜与ofo也不会例外。 在这场资本的赌局之中,其实某种程度上则落脚到摩拜和ofo轻重模式之争上。摩拜主要通过自营为主,自己设计、研发和生产自行车,然后投放到城市的中心区域供大家租用。而ofo则更多是盘活现有存量自行车市场,把大家的自行车收集起来,进行统一改装和喷涂标识,然后投放到市场上供大家租用。 无论是摩拜还是ofo,二者都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如何抓住用户的需求,不断扩大规模。我们知道共享单车其实主要覆盖的是5公里以内的短途出行场景,每次骑行时间往往不会超过半小时,所以单车骑行体验反而倒不是最重要。 对用户来说,他们需要的则是在尽可能近的距离范围内找到车。这是我不太看好摩拜商业模型的根本所在,因为在各类自行车骑行差别不大的前提之下,更多更近的车才是真正的用户刚需。摩拜自行造车实际上并不能对用户体验带来实质的提升,这和京东自建物流建立起护城河有着本质的区别。 如何盈利?则是摆在所有玩家面前另一道难题。 摩拜CEO王晓峰认为现在还不是时候考虑盈利的问题。“我们整个团队愿意把这个事情看作是社会意义大于商业价值的事情。”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的摩拜看上去也更像是在做公益事业。但摩拜烧的毕竟是投资人的真金白银,这些钱可并不是用来做公益事业的。而对比来看,作为“黄橙大战”的另一个主角,ofo方面已经公开表示,目前有超过一半的区域实现盈利。 对摩拜来说,加大投放密度,会增加便捷性,但单车使用率会降低,尤其是一些偏远地方,投放的车子往往很容易成为“僵尸车”。但如果减少投放密度,又可能丢失用户。而比摩拜更低的单车资金成本的ofo虽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在客单价类似的前提下,ofo比摩拜更易达到收支平衡。 在市场格局尚未确定下,这场“单车投放”的烧钱大战可能暂时不会结束。至于未来共享单车如何盈利,或许通过硬件产品出发,延伸到软件和服务市场,并最终成为一个生态平台,将会是最终出路。但想要兑现这种想象力,可能还需要打好眼前的这场硬仗。 而这场战争,似乎已经彻彻底底变成了一场似曾相识的资本游戏,所有的投资人不断加大筹码,让火越烧越旺,能否实现盈利变得完全不再重要。但正如共享汽车领域一样,行业终归需要回归理性,企业也需要盈利的那一天,也许我们会再次见证那熟悉的合并吧。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