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荷尔蒙、色情……谈谈社交的原罪与商业(品牌)的底线
智能手机市场和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均趋于饱和后,流量红利已走向终结。微信对于移动端社交入口的把持和陌生人社交产品格局的固化也意味着社交红利的终结。基于对人性本能需求的把控,社交作为移动端最大的超级入口,对于诸多工具性的市场而言,拥有着难以抵挡的横向整合能力。更何况腾讯做产品的能力在BAT中算领先,实在不行山寨能力强也是本事嘛。 阿里在社交入口上的焦虑,终归还是因为淘宝、支付宝都是工具性的产品,电商解决的是利益和渠道服务,而这些能用钱解决的问题,恰恰都构不成核心的门槛。微信加入支付通道后,一个红包功能在社交入口的游戏裂变就快速解决了用户规模和账户打通问题。微信支付不到2年时间就走完了支付宝12年的历程。在微信的社交入口的哺育下,微信支付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而支付宝在增长上已经进入稳定阶段。这也是马云当时亲自参与“来往”运营和阿里至今对社交入口耿耿于怀的原因之一。 阿里当时放弃来往是一招难以挽回的“臭棋”。马云亲自上阵一开始就大张旗鼓的走熟人社交,全员地推引流,形式大于内容,产品脱离人性太远。这是阿里反思电商思维主导下如何融入人性思考的好机会。可惜来往还是在电商思维的KPI数据考核中无疾而终。一个企业的基因和惯性就像人的性格,可以短暂妥协,终究难以改变。 沉寂了2年时间,圈子终于让人看到了阿里在人性理解上的进步。可惜复仇心切,矫枉过正,让一个拥有4.5亿用户的金融工具去承担与情色擦边的社交原罪,其所触发的社会影响和舆论解读可想而知。 虽然支付宝部分圈子的尺度三点全露,突破了现实社会可容忍的底线,但是从运营角度看,圈子这次用户准入门槛的设计,精准的桃色配对,还未开放就引发了舆论关注的爆棚,不得不说是首次在社交领域触摸到了用户的G点。 但是如果阿里不放弃来往,在来往这样一个纯粹的社交应用里去做圈子的灰度运营,并与支付宝的积分体系打通,将圈子的阅读和参与权限定义为支付宝积分和信用的特权将是一个一举两得的事情。阿里社交之心不死,但是在已趋于稳定的流量入口里去改变格局,一定绕不过对人性本能的迎合,必然要承担社交生态构建的原罪。 金融工具里做社交注定是残缺的,而社交入口里做金融是顺手的事,若还要继续做社交,阿里应该有下一个“来往”,把“原罪”丢给牛犊,来而不往非礼也! 品牌的底线 阿里在社交上的失态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现象。BAT在操心入口,细分品类的厂商们在厮杀格局,传统企业在渠道变革、顾客迁移的被革命论中惶惶不可终日,互联网企业则在数据论和指标论的指尖上起舞,今年还活在风口,明年可能就跌得玉碎。流量经济和注意力经济时代,国内的企业集体陷入了焦虑症候群。 渠道、商业模式和信息载体的变革,伴随的是传统营销的快速失效,由资本催生的互联网泡沫进一步加剧了创业企业对流量的主动迎合,而最容易被唤醒和聚合的流量通道无疑是来自人本能的需求。 处于荷尔蒙活跃期的年轻人自然成为了移动互联网各种需求创新的首要争取对象。年轻群体天然的叛逆性和移动互联网对传统行业革命的论调在这样一个价值观动荡的年代形成了合流。 媒体走向碎片化,舆论控制权被分散,套路被反击,营销从引领走向迎合。从迎合人的分类兴起点到最终走向迎合人的本能,一场围绕人体感官的眼球盛宴在移动互联网的助推下轮番上演。 微博时代暗讽世俗的段子手,由首富之子王思聪和其资本推动的网红、IP热潮,到现在由PC时代网络视频聊天室演变而来的移动端直播泡沫。大量游资短期套利冲动所催生的极端浮躁的媒体生态,大众心理和产业高迭代的热潮,进一步逼迫着商业生态向流量和感官的深度屈服。也只有更轻量化的营销形态和多如流水的网红,踩着擦边球走路的内容,才能满足流量经济里一张张“贪癫痴”的嘴脸。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