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案,支付宝之“窘”
反过来说,支付宝找到最容易让人们接受的、本质是“交易支付”的关系链场景了吗?好像没有。没有这个场景就没有最初的用户教育,而没有最初的用户教育,直接把用户抛向“常见的聊天交友界面和赤裸裸的生活圈”,用户怎么能接受呢?心智定位早已牢牢卡死,最后肯定是不停被指责:拿着钱包怎么能社交、你就不能安安静静做个好钱包吗? 套用微信好友温浩的一句话:支付是件严肃的事,就像诵经一样神圣。社交是件轻松的事,就像抽烟一样随意。微信搞支付,就是抽烟的时候诵经,可以。支付宝做社交,就是诵经的时候抽烟,不行。 微信陌陌这样的“泛社交”,支付宝看来是肯定做不了了,但它真的一点点社交都没得做?在开始这个话题之前,先让我们继续创新窘境的问题。 四、阿里系的基因? 什么是基因?在笔者看来,其实就是“更适合做什么事”,再准确一点说,就是因为公司的各种先后天内外因素而“系统性地”更适合做什么事。 因为公司的价值理念,因为公司的选人培训,因为公司的管理绩效,因为公司的文化氛围,因为公司员工的能力经验有一个“总体性地倾向于”……于是更擅长做什么事,更习惯做什么事,进而更适合做什么事。 (更擅长+更习惯)*系统性=更适合。 这和“创新者的窘境”是一体两面,背后都有一张我们看不见的“价值网”在影响着一切,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优先做什么重点做。 用这个理论就一目了然了: a、阿里是什么?套用马云的话就是一个巨型商业地产(阿里巴巴、淘宝、天猫),支付宝是这商业中心的交易金融工具(POS机和ATM机)。想想看我们常见的商业地产比如万达万象城,一个商业地产该做什么?无非三件事情:一是吸引更多更优质商家入驻,让他们“没有难做的生意”。二是针对c端用户不停做运动式的促销,各种优惠、活动、噱头一起上,关键是吸引一波人流,让中小商家“没有难做的生意”,让地产增值。三是加入一些附属娱乐设施,电影院溜冰场餐饮乐园,让流量有粘性,还是让中小商家“没有难做的生意”,让地产增值。 所以我们基本可以理解,阿里最擅长的事情:在B端,通过营销铁军、充分让利和丰富工具构建起商户生态;在C端,一波接一波运动式的促销,各种小功能吸引眼球和留存。这不就是支付宝干的事情吗? b、微信是什么?每个普通个人的通用(沟通为主)工具,工具是人的自然延伸,所以微信是人的嘴巴放大器(所有说话沟通都可以替代)、人的眼睛放大器(随时随地领略所有好友动态和多数媒体资讯),微信支付无非是人的钱包加速器。 从这个角度说,微信关注的是工具的持续通用,因而一定具有高频流量(设想这些就是安在你身上的工具,怎么可能不高频)。 举一个例子,集五福归根结底只是一个活动一个游戏,而不是一个切入用户生活的产品功能,而今年微信新出的面对面红包,做的就是产品功能,只要过年就能用,活动只是助推。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