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的海南,沧海桑田的变幻
1992年邓公南巡讲话后,海南又一次掀起了淘金热潮。彼时,中央正在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宽松的开发环境让房地产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崛起并热得发烫;而之于海南,低廉的地价与舒适的环境,让大量房地产投机客纷纷涌入。 据有关资料显示,不到700万人口的海南,两年内出现了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仅三十余万人的海口地区,房地产开发面积就达到800万平方米。众多炒地者开始了击鼓传花的游戏,大量尚未兴建仍是图纸的楼盘便几经转手,摇身一变成为天价地产。 按照海南民谣所唱,“大老板建大楼,小老板盖小楼,没钱的炒楼花”。在投机者们的驱动下,海南平均房价从1991年的每平方米1400元涨到了1993年的7500元,地价在一年内从每亩十几万涨到六百多万。疯狂之势,可见一斑。 从宏观数据上来看,1992年的房地产业增加值为20.57亿元,比1991年的2.48亿元足足翻了8倍有余,可谓真正意义上的“激增”;受此影响,海南1992年的经济总量同比大幅度增长了41.5%(详见图3)。从某种意义上讲,房地产已然成为当时海南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之一。 空前的繁荣助长了泡沫的迅速扩大,这也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1993年6月,国务院出台宏观调控措施,严控信贷规模、削减基建投资、清理所有在建项目,并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由此,海南房地产泡沫正式破灭,昔日的狂欢也宣告结束。绝大部分因海南房地产繁荣而一夜暴富的人突然变得一无所有,眼下的600多栋烂尾楼和数百亿坏账恍如隔世,而“天涯、海角、烂尾楼”也成为海南一时间的“三大景观”。 除了老百姓财富梦的幻灭,对于海南来讲,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之前已经确定的“工业主导”发展思路被急功近利的投机心理冲击得七零八落。反思彷徨之余,海南也被迫重新思考前进的道路。 三、旅游业为龙头的转型期 房地产泡沫的破灭重创了海南经济。从GDP增速来看,在经历了1992年的峰值(41.5%)后,海南经济开始呈现急剧下滑态势,1994年的增速已然被西藏超越,1995~1997年更是连续三年全国倒数第一(详见图4)。 同时,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也随之下滑,1997年降至20.2%(详见图5)。如此看来,工业主导的发展愿景已经被彻底打断;又或者说,工业大概真的不适合作为引领海南经济发展的支柱。 于是,海南开始转换思维,寻求新的探索。恰逢1993年,时任国家劳动部部长阮崇武被任命为海南省委书记兼省长,而他也是第一个主张在海南发展旅游业的主政者。 经过仔细分析,阮崇武认为,旅游业与热带农业是海南当之无愧的两大优势产业。于是,他决定对海南的产业发展战略实行调整。1993年7月的海南省第二次党代会上,阮崇武明确提出: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