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拍贷转型:放弃P2P业务 就能上岸吗?
在转型过程中,传统持牌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行虽有资金优势,但其互联网属性较弱,并且存在技术能力较弱、线上风控和用户消费场景等方面的积累相对有限等问题,而助贷机构比如拍拍贷等公司运营体系往往较为成熟,并且拥有流量、用户数据、获客能力强等优势,两者互补性强,因此双方“一拍即合”。 由此可见,对于P2P平台来说,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内因主导),重点发力技术输出,转向助贷也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那么这对于其它P2P来说是否具备借鉴意义呢? 助贷不是“避风港” 在投资界有这样一句话被广为流传:“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作为科技金融领域的从业者们对此更是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自然不会把公司业务布局放在一个“篮子”里。尤其是在监管不断从严的当下,拍贷等头部企业都进行业务转移,那么其它平台进行多项布局也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 因此,就目前来看,不仅仅是拍拍贷,许多互金头部公司也都开始做技术输出,做助贷这件事。如掌众、品钛、玖富、宜人贷等,但是助贷并非P2P不灵之后的避风港。 1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根据数据显示:拍拍贷平台的借贷余额超过120亿元。据中国互金协会信披系统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09月30日,拍拍贷借贷余额为121亿余元,借贷余额笔数为6498115笔,利息余额为4.54亿元。 急于转型,典型的顾首不顾腚。不止于此,据金融虎报道:近日,拍拍贷旗下羚羊财富被业内曝出无基金代销牌照违规销售资管产品。据了解,羚羊财富于2019年9月份上线,运营主体为上海山桐科技有限公司。拍拍贷客服称羚羊财富为“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平台,拍拍贷为客户提供助贷的机构窗口。”。微信公众号注册信息显示,羚羊财富商标持有人为“上海上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法人为徐佳圆,为拍拍贷财务高级副总裁。上海上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由拍拍贷(香港)有限公司100%持股。 羚羊财富官方称,自上线以来,短短一个月时间,平台已完成近亿元的成交量。业内指出,作为非金融机构,并且在未持有任何基金代销牌照的情况下公开销售基金产品,拍拍贷旗下羚羊财富已经严重触犯资管新规的监管规定。 2 从一个坑跳到另一个坑 今年8月,央行出具了关于《金融科技规划》的纲要,并没有没提到过“助贷”。助贷,依旧在监管空白。对于助贷的监管,监管部门可能不会直接监管助贷公司,但是能够监管金融机构。 P2P巨头们之所以急着转型,无非就是P2P这条船已经破了,需要换一艘好船,如今看来助贷这艘船也好不了哪里。 现在政策监管空白,那是因为法律的滞后性,之前没有这么大,这么大体量的公司进来,如今助贷行业一时人满为患,公地悲剧下,是否成为下一个P2P,不得而知。但是金融行业的魔力一直在不断挑衅着人性。从目前助贷发展来看,助贷与现金贷的关系密不可分,不少助贷机构其实就是在做现金贷业务,并无场景依托,这也就意味着其同时存在砍头息、暴力催收等现金贷“通病”。 监管曾多次发文明确要求金融机构不得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环节外包,不能异化为单纯的放贷资金提供方,不得接受无担保资质的合作机构提供增信服务以及逾期资产代偿、兜底承诺等变相增信服务等。可是仍有部分金融机构在与第三方助贷机构合作时将核心风控交由第三方助贷机构来做,自身风控流于形式。 虽然助贷在监管层面目前尚无定论,但是政策的调控是跟着行业舆论及整体表现走的,如今不少企业违规操作现象较P2P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完全的继承其“衣钵”,长此以往,助贷也必将非法外之地,届时,再来个一刀切,拍拍贷们又该走向何处? 3.“跟风者”龙蛇混杂:“营销”大于“实际”大行其道 前面我们提到,在技术方面,输出能力上,很多金融科技企业并不具备竞争力,那么是什么让它们还是要毅然决然的选择技术输出这条路呢?答案是营销。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