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独难做出火爆美国的Snapchat?
按照邓巴数原理,一个人稳定的日常社交网络大约是150人,也就是说,你得让这个人至少动员50到100人使用新品,否则一定会陷入四面无人的孤独。更何况很多人的通信录,远远不止150人。这是怎样的成本?简直是无法逾越的鸿沟。 于是,再多的优越特性,在必须付出“转移关系链”的沉重成本面前,都像是蓬勃生机的新生儿,撞上了叹息的墙壁。你不是不够拼,只是输给了“天意”。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faceu做的再努力,小盆友们也只是把它当作“激萌短视频”制作工具,这些视频做出来还是要发到qq或微信朋友圈里社交的,而要他们在faceu上一直社交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更悲哀的是,手q总能反应过来,你的激萌表情、美颜滤镜、阅后即焚……企鹅家都可以抄啊,哦不,我是微创新! 悲剧一次次上演,新产品新特性总能在一段时间内引发轰动、吸引一波流量,却始终无法动摇腾讯的关系链护城河。而企鹅总能反应过来,稍加跟进,则所有的“用户时间”又可以一步步吸回去,吃了骨头都不给你留渣。 也许,当你做用户调研的时候,告诉小盆友你的产品可以这样那样的好玩,可以满足这样那样的需求,他们一定会表示乐于尝试使用。但是千万别高兴得太早,如果加一个问题:“那么,你愿不愿意从此就不用qq了呢?” 他们几乎一定会面露难色:“那得看……我的朋友是不是也都在上面了。” 也许你要说,我并不是要替代qq啊,我只是让年轻人多一种选择、两者并行不悖啊。然而我们知道,人的大脑是一团懒肉,就算一段时间内浮躁的小朋友可以两个产品交替并用,但假以时日,他们还是会倾向于选择最方便社交的工具。什么是最方便?关系链在哪里,哪里就最方便! 说到这里也许大家心都凉了,那么为何Snapchat可以成功呢? 窗口只出现一次 我们分析Snap成功的因素,可圈可点的地方太多:阅后即焚的反社交压力、富二代对时尚的敏感,符合95后心理的绝妙设计,令人上瘾的高效玩法机制,早期的小情色(黄图炫耀工具)…… 但是在我看来,这款准im的社交产品之所以成功,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起飞的那一刻,社交领域的老大Facebook在移动端反应太慢,甚至没有一开始就意识到im是比newsfeed更加刚性的存在。这给了斯皮格尔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窗口。 当然,同期还出现了kik、whatsapp这样的对手,脸书也曾推出一些不伦不类的模仿品,但是这些给Snapchat的威胁,远远不如“Facebook一开始就反应过来,倾注全力打移动端、抢im”来得可怕。值得庆幸,这样的假设并没有发生,斯皮格尔在老虎醒转过来以前已经拿下了年轻人的关系链、培养了他们用snap来日常沟通的习惯。 然而这样的时间窗口在中国几乎不存在,雷军的米聊或许曾经有机会,但是胜利的天平很快倒向了张小龙一边。而对于Snapchat的模仿者来说,哪里有反应太慢的Facebook,从一开始他们就面对腾讯的微信qq双保险。 他们一开始面对的格局就是,qq已经拿下了年轻人关系链,qq已经培养了大家使用习惯,qq比你有更丰富的社交经验,qq比你反应更快,qq比你更能“微创新”(抄)…… 另一边,即便是微信,除了设计上走了“全体人民的公约数”,其他一样可以变通实现:你阅后即焚,我消息撤回;你故事消失,我隐藏半年以上朋友圈;你照片涂鸦,我图片编辑;你隔离父母老师,我直接朋友圈分组。 所以我们分析Snapchat,不能只分析山河大事业已确定之后、产品最终的特性和形态,而必须分析它崛起的时机。如果没有Facebook留出这个空前的时间窗口,很可能它在阅后即焚的第一代就戛然止步,至今只能是传黄图的小众工具。 这样说来,关系链护城河真的没法突破吗? 也有例外和契机 这世间没有完美的存在,腾讯的关系链长城也是一样。长期以来,我们在qq和微信上建立关系链,主要通过三个手段: 1、询问获取对方的id。你的qq号多少啊?能不能加一下微信(二维码)啊? 2、群。先建立个班级群,然后就可以加班花啦。 3、地理位置。还记得最初qq上的网恋吗,同城、女、16-25岁,筛!还记得微信附近的人吗? 这样的手段必然会有它的软肋和漏洞,有时候你不方便问到对方的id,有时候你想和对方联系却不想互加id。于是三个机会出现了。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