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不了徐静蕾,最多只能做咪蒙的助理
似乎每个文艺女青年都有一个做导演做编剧的梦,咪蒙的真爱也是影视,她始终认为公众号是她的副业,但对抛却了这个公号她毫无商业价值的事实痛苦不已。跟蒋方舟比起来,如今的咪蒙不算没有财力,可影视圈真正的门槛是人脉。 徐静蕾作为北京土著,父亲下海开了霓虹灯厂,生活稳定优渥,给了她淡定从容的底气,因此,她不需要孤注一掷清华的破格录取,而是凭着撞大运,就能打开人生的一扇扇大门。 考大学的时候,徐静蕾本来想学画画,但落榜中戏舞美系,偶然听别人提了一嘴,才去报考了北影表演系,考试的时候连舞都没跳完,考官只能让她绕着教室跑一圈,稀里糊涂跑进了表演系。 大二的时候徐静蕾认识了王朔,敲开了娱乐圈里最具分量的京圈的大门,于是大三就幸运地接拍了赵宝刚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跟濮存晰搭戏,从此星路顺风顺水。 后来这帮京圈的人又劝她做导演,自己拍戏,又都来帮她,《我和爸爸》里就有叶大鹰、姜文、张元和后来的男朋友张亚东,从此之后,徐静蕾对做导演的兴趣就大过了做演员,第二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还拿了西班牙的艺术大奖。 拍了几部文艺片之后,徐静蕾又对做文艺片导演失去了兴趣,转战商业片,《杜拉拉升职记》把她成功送进了亿元导演俱乐部,她甚至在电影发行前就通过广告植入拿回了电影的成本。 蒋方舟,甚至咪蒙的才气,未必不及徐静蕾,但徐静蕾处于女明星与才女的中间,而京圈又不是外地女青年说进就进的,她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 对于蒋方舟来说,她的进京之路只剩下孤注一掷的高考,她说:“对于高考,我想打败它,我不想逃避,没必要,也没有地方逃。我是个女孩子,我不能去赛车,也不能去干别的。” 她的家境也注定了她只能在性价比最高的机会中选择。 蒋方舟曾被说是文化童工,早早就用稿费帮父亲买了摩托车,还资助了家里一位亲戚上学,但她仍一直觉得自己是生活在贫穷状态。 “从小到大,我们一家人住的是 30 多平米的一室一厅。我都没有过自己的房间,我的床就是客厅里的活动沙发,我连自己的书桌都没有。直到现在上了大学,我仍没有自己的房间。” 咪蒙的家境就更不用说了,就算父亲从商后有了点钱,但家里就是个狗血剧现场,前几年父亲还跟她要 8 万块分手费打发情妇。搬到北京后,咪蒙还要靠在微信里求助才能解决自己儿子的上学问题。 学区房都还没买,你说咪蒙和蒋方舟们凭什么做才女呢? 如果你细细循着这条路往前面看,发现北京大院出身的才女唱歌拍戏上节目走的都是演艺界的路线,外地高考进京的才女写字采访当记者,只能走媒体人的路线。 这是一道天然鸿沟。因为前者需要贵人相助,后者可以只靠个人的奋斗。 甚至有人总结,所谓新闻理想,就是一群三四五线城市的公务员国企教师医生家庭培养的孩子,通过高考进了一所不错的学校,然后开始想入非非想要通过新闻改变中国也成就自己的成功。 最后一代又一代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 3 所以前几天GQ采访徐静蕾,问她小时候的徐静蕾会喜欢现在的徐静蕾吗? 徐静蕾哎哟了一声说,太喜欢了,简直走了狗屎运了。 说话这会儿黄立行还对着南方周末的记者撒娇似的说,自己本来不喜欢《绑架者》里的角色,都是徐静蕾逼的。 但是在另一个采访里,徐静蕾又说,她知道自己的才华在什么程度,相貌和聪明都只算中上,但她认为自己非常努力,天赋也许只有30%,努力则有60%,剩下的才是运气。 徐静蕾只差没说,我能力之外的资本为零。 徐静蕾不清醒,女权分子们也不清醒。徐静蕾和蒋方舟这期圆桌派之后,多少篇 10 万+告诉你们女人要学徐静蕾。 昨天大家吹王菲,今天吹艾玛沃森,明天又开始吹徐静蕾。然而现实中的女性大多活得像蒋方舟,或死撑如咪蒙。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