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不互联网的”原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也创业了,不想当作家的首席内容官不是好师傅
虽然苗炜自己觉得“挺不互联网的”,但同事们却觉得,苗师傅一定能做成事,“总有人会欣赏他这样的人”,同事小陆说。还有同事说:“创业并不容易,但苗师傅是个巧妙的人,总能用很轻盈的方式处理那些很困难的事情。” 我们生活在一个乏善可陈的时代 从做《三联生活周刊》到创办《新知》,再到创办刻画视频,苗炜一直都对智识生活怀有浓厚兴趣。一个同事说,美好生活和知识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朱伟初创《三联生活周刊》时,坐标就暗暗建立在苗炜身上。广告语“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也是苗炜想出来的。 据朱伟回忆, 1996 年《三联生活周刊》真正开始找到自己特色的封面故事,就是苗炜写洛杉矶奥运会的《奥运会:更快更富更残酷》。 《三联生活周刊》有个叫“生活圆桌”的知名栏目, 1997 年由苗炜正式负责。据朱伟说,刚开始比较缺写手,苗炜只好使用两个名字,一个人在一个圆桌上亮相两次。后来写手多了,但写得最多的始终是苗炜,“生活圆桌”也因此带有苗炜的浓厚气味。 致一切美好事物——这是苗炜给刻画视频提出的口号。和《三联生活周刊》有点相似,刻画也关注各种生活方式,比如美食、店铺、家居、艺术、旅行、运动等。 苗炜年轻时,对世界上的伟大人物很感兴趣,像拿破仑、丘吉尔等。但随着阅历的增长,他意识到大时代总会有英雄人物出现,伟大人物的诞生有偶然中的必然性。 他渐渐发现,人在心智上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远比打仗要好玩得多。比如哥白尼在阁楼上看太阳、看星星看了十多年,提出了日心说;弗洛伊德在维也纳的一个普通公寓里生活,头脑中却能产生无数奇思妙想。 “一个普通人想成为丘吉尔是不太可能的,但如果你对人与自然怀有好奇心,曾经发生在达尔文大脑中的想法,也可能会发生在你的脑子里,这个过程让人特别着迷。”因此,苗炜对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非常感兴趣,对那些有创造性的人常怀好奇心。 在《三联生活周刊》时,苗炜就做了很多和生活方式相关的有意思的选题,比如采访字幕组、绘本作家,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苗炜觉得,总体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乏善可陈的时代,令人兴奋的东西并不太多。创办刻画视频,他希望可以提供一种生活资讯服务,让大家多认识一些有意思的人,了解一些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