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融资近3亿元,“共享充电宝”强势来袭,不是人傻钱多,投资人要这么赚我们的钱
共享充电宝的尴尬 共享充电宝的出现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大火的“共享单车”,即便是不同的产品,共享单车如前车之鉴,固然可以为共享充电宝试错总结经验,但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共享单车解决的是用户最后三公里的问题,可以说是大家的一种需求,它解决了之前没有被解决的问题,这是刚需问题。 而充电宝是刚需不错,但共享充电宝并不属于高频刚需产品,共享充电宝的两类使用场景:移动充和应急充,它要满足的条件是正好急需充电或者没带充电设备,这种使用场景的出现非常随机、不可控。 对于新滋生出的共享充电宝,用户小涛(化名)则表示,“自己已养成随身携带充电宝的习惯,而且现在的移动电源设计的轻巧便捷,充电时间也特别长,携带很方便”。 “关键我扫码还泄露个人信息、对于安卓非封闭系统,很简单的交叉就能传染病毒”小涛补充道。 另外,从很魔性的那句广告词“充电 5 分钟,通话两小时”可以判断,这背后是快充技术的快速发展,它从另一方面显示,手机厂家正在从电池源头自行改进。之后几年出现太阳能电池的移动设备也不无可能,无疑将成为共享充电宝的强劲对手。 更甚者,第二代核磁共振的充电方式让用户根本无需使用有线充电宝,将手机放置在充电宝一定范围内即可。目前索尼、高通、苹果等大公司都在尝试开发无线充电技能,预计离产品化已经不远。 不仅如此,充电宝发展这么多年,几乎人手好几个,它已然成为一个必需品且耐用品,而传统充电宝价格不到 100 元。反观共享充电宝押金 100 元,万一用户把租用的充电宝丢了, 100 块押金也就打水漂了。 资本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有人比喻创投圈的风口就好比北京地铁的早高峰,当列车来时,使尽“洪荒之力”挤上车,防止错过上班的最佳时间点,不然一天都不会舒服。这次到站的是共享充电宝。 即便上述分析了很多共享充电宝的尴尬点,但投资人还是义无反顾。细思极恐,投资人们算盘其实打得很精细。 报告显示,截止到 2017 年 7 月,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到13. 04 亿户, 2016 年全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4. 8 亿。放眼全球,预计到 2021 年,手机用户数将达到 55 亿。 而伴随着手机应用越来越丰富,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将愈发严重,线下流量的价值不言而喻。 微信的小程序很明确地表达了它看好线下被忽略的庞大的流量。马云、雷军、刘强东所强调的新零售,无疑不表现出他们投在线上的资源向线下转移,线下场地已然成为资本新战场。 但凡任何一个嗅觉灵敏的人都会跟随转移阵地,寻求新风口新突破。即便此时不是共享充电宝,取而代之的有可能是“共享+X”。 充电宝要挖掘的是线下“看不见的流量”,它被资本制造成新的风口,继续“共享经济”,一开局,便涌入 20 家投资机构, 10 天投资额破 3 亿元,显然,谁都想成为率先占据大部分线下流量的那个人。
资本算是又造了一个新风口,不管最终的盈利模式如何,这场战争已经开始,或像共享单车一样硝烟不断,亦或更加惨烈。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