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狂吸77家公司,年收入150亿,小米生态链火爆背后,可没这么爽
对很多普通小米用户而言,提及“小米生态链”一词,知道的人可能并不是很多,他们关心的是能买到各种“性价比”的产品就够了。但凡一个领域新出一款产品时,用户想尝鲜的时候,最希望小米也可以有这样的产品。事实上,用户买到的很多产品是出自于生态链公司与小米共同研发,而在这个过程中,创业公司的品牌逐渐被弱化。 这也是目前生态链企业大多进行差异化的研发与市场建设原因之一,以纳恩博为例,与小米共同推出的 9 号平衡车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在国外,则推出高端产品,显然两款产品在配件上截然不同。 与纳恩博走同样道路的还有华米, 2015 年其就推出了自由品牌新品手环AMAZFIT,定价 299 元,试图在 79 元的用户群下开辟高端市场。 做自由品牌或者高端品牌,其背后都显现一种现象,生态链企业开始逐步减弱对小米的依赖,不协同效应开始扩大。 从去年开始,雷军和黄汪(华米科技CEO)经常在公开场合理清小米和小米生态链企业之间的关系。雷军是为保护小米品牌品质,减少大家的误解,说小米不专注,什么都做;而黄汪则担心外界觉得华米是代工厂,不独立。 但脱离对小米的依赖后,这些企业能否继续壮大,都有待市场考验。 童士豪向邦哥分析道,每一个生态链企业都可能会面临这些问题:是否考虑做自有品牌?如果做自有品牌,小米面对的是大众市场,70%的用户可以用;生态链公司什么时候做30%用户的高端市场,这是每一家都要思考的问题。 而小米作为一个平台,在发展过程中是否能永远保持一个相对开放的合作方式,这种可能存在的变化,也是生态链公司未来可能要面对的。在这场博弈中,重要的是不断强大自己的实力。 纳恩博创始人高禄峰也表示,“这其实是一个取舍问题,就如你使用京东作为一个渠道,你会选择它最有利于你的地方,但它一定有些东西对你无利,比如售后评价管理没那么积极,因为这个点上大家利益不一致。这就要看你怎么管理这个过程,让双方利益保持一致,不要出现大的冲突。” 而从小米角度来看,用小米生态链这种模式做硬件,比在小米体系内自己成立一个部门做要高出当初所创效益很多;有些企业愿意做自己的品牌,如果去阻拦它,就不符合“顺势而为”的逻辑——雷立的基金之所以叫作“顺为资本”,大概早就看透这一层。 但最后还是要强调一点,现在是华米科技的独立,日后难保没有智米、飞米等的独立。怎样保持生态链公司持续出爆品,战略性产品是小米亟待解决的隐患。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