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与父亲的“自救”
有了营销和价值观,一些事情悄悄起了变化。年轻人的平均租期变得越来越长,归属感也空前。一些新租客的抱怨还没传到我爸那,就在老租客帮助下化解了,一些精心装点的家居照片也在小城朋友圈里流传,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粉丝经济”吗? 一个夏天的傍晚,我经过走廊,家家户户都打开门通风。在一个个装点精致的小格子里,年轻人们在打牌,看剧,做饭,或一起讨论最新一期时尚杂志,所有人脸上都洋溢着快乐和明媚。有一瞬间我觉得这是一件忒有意义的事情——给艰辛的青春增加一丝尚可的尊严。 经过互联网方法论的几番掺和儿,效果很显著:公寓全年平均入住率保持在95%以上。过年前夕,一些人舍不得回家期间空耗的房费但又不知如何处理一屋的东西,我爸就找了个地儿免费供他们堆放,既维护了原则又帮他们省了钱。春运来临,他就开车将那些大包小包的外省住客送去车站。 住客反映的问题层出不穷且极无规律,需要灵活快速解决。我爸给了手下的两个大妈和一个保安相当大的自主权(比如小额收费的合理减免等)。时间长了,他们在住客中拥有不错的人缘和权威。我见过他们几次,脸上的成就感都快滴到地面了——海底捞也来了! 我问我爸他是去吃过还是咋滴。“这道理还要学吗?”他架上老花镜,拿出他的小本,上面写满了加减乘除。“找一个新住户(用户)不如维护好一个老住户,而且做坏了名声很麻烦。” 这个极其珍视用户体验的房东无疑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他获得人们的尊重和信赖,一些住客开始向他说些困难和需求,例如想要台二手电脑或想换份工作。我爸都认真记在本子上,见到其他租客时就顺便问问,一些供需竟无意间对接上了。 后来我爸干脆挂出一块大黑板,让住户进行信息交流。一些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交互开始出现——“ 58 同楼”来了。五六百名住户开始组建以兴趣或家乡为划分的微信群,聊天灌水,互通有无,还开始零星组织一些线上线下的活动。 这种自治式社区在互联网圈颇受些推崇,现在就这么无心插柳地实现了。 当然我爸不了解我为什么这么高兴。后来,雷军投资的YOU+公寓火了一把,我拉着我爸说:“上次跟你说过的那个很厉害的雷军,还记得不?投了一个公寓项目,跟你玩得挺像的。不过你这是乡村版。” 我爸眯着双眼问:“他一间租多少?”我说:“六千。”我爸瞪大了眼睛:“这是什么鬼?” 后来,我爸的一些朋友觉得他弄得很成功,把闲置的物业也交由他去改造并经营。经过几轮炒房热,县城也患上“鬼城病”。如何整合这些闲散资源成为新的痛点,也就是时下最火热的共享经济。 我爸也乐见其成,他只需要将他的模式不断复制输出就好了,用互联网的话就是“边际成本趋近于零”。 随着业务量不断增大,他打算开一个房屋中介公司,但在大门快装上的最后一刻却改变了主意。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世界上最短命的公司,我爸毫不犹豫地退掉了包括桌椅电脑在内的所有东西,在电话里和我说:“我想明白了,我需要的根本不是一家公司。”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