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妖孽化”的共享经济:本质、真相、困境与终局
对于“共享篮球”这样的项目,符合“刚需+使用频次低”的界定吗?对于那些视打篮球为刚需的用户来说,他们是不是应该会更高频的打球?一旦打球变成高频,他们是不是更应该选择自己拥有一个篮球才更合理?另外,篮球属于使用时可多人共同使用的物品,所以,即便打球对我是刚需且我又真的不倾向于自己买个球,我是不是只要知道我身边谁有球可以借就好了?更何况,拥有一个篮球的成本并不算太高。 对于一个号召家长们把自家孩子的玩具共享出来可供租用的“共享玩具”项目,虽然目前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玩具闲置的现象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应对小孩玩玩具损毁率高的现实问题?假如租来的玩具小孩玩起来损毁率天然就很高,为什么家长们不选择自行购买呢?此外,对于租赁玩具而言,卫生状况也是家长们极度担心的一点,但假如你要每次都给每个玩具消毒的话,你的成本又将急剧上升,损毁+折旧+卫生……这些成本加在一起的话,玩具真的能够满足“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条件? 对于一个“共享轮椅”项目,要在供给端做出多少储备和投入,才能满足“用户获取便利性”的条件?如果我租用一个共享轮椅的结果是我必须去 6 公里以外的某地自取,那我还会选择租用吗? 同理,包括“共享服装”、“共享充电宝”、“共享床铺”等等在内的诸多项目,当你以类似的逻辑去试着思考和验证它们时,你也会得到一些有趣的答案。 如果结合上面的逻辑粗粗想来,或许倒是一些售价较高、易被闲置、折旧不会根本性影响使用、本身可供持续使用的生命周期更长,且能够使用较合理方式解决“被盗+损毁”问题的事物更适合被共享。放开猜想一下的话,例如Xbox或PS4 等售价不低的游戏机是否更有可能? 但无论如何,看起来,真的特别适合“共享经济”的事物,应该已经不多了。 (6) 我们不妨再把视角回到当下。 放到 2017 年的大环境下看,一方面是依然层出不穷各种稀奇古怪的共享经济项目,另一方面,现有的一些具备标杆意义的共享经济项目,也正渐渐来到深水区。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