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布会能治好短视频焦虑症吗?火山/快手的底层流量法则
火山小视频与快手中也不乏“主流网红”的形象,但在他们之之外,获得高点击、高收益的视频的生产者们更多是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现。有趣的一点是,当网红们不再千篇一律,身份的层次感与多样性也被凸显出来。在这些不长的视频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带着职业身份的“网红”们:教学可乐鸡翅的厨师、摆摊做煎饼的姑娘、分享西瓜的工地夫妻…… 那么,他们的爆款短视频都有着怎样的基因呢? 翻翻两家App的视频流可以发现,热门视频也无非是记录生活的琐碎片段,有人分享糖醋里脊的做法,有人手绘一幅简单的画,有人分享了自己打游戏的精彩片段……其中的某个场景或是情节戳中了观看者的兴趣点,让他们想要与好友分享,想要一起讨论。 在这其中,记录农村生活的短视频有着不小的热度。近期的农忙也提供了不少新素材,起花生、打谷子、做黄桃罐头……评论里有人表达好奇,有人分享自己的经验,也有人聊起了自己的童年回忆。 还有一些搞笑段子的演绎,几十秒的表演,粗糙的道具,一个生活片段的呈现,往往逗人一笑就是意义所在。 当颜值与出格的刺激疲怠,在朴素的生活原味中发掘乐趣或许是短视频的新风尚。 低俗就是生活本身 草根阶层的存在感 占领农村市场的快手也时常陷入批评声中,去年一篇《残酷底层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将快手与平台中的“低俗”底层文化推至舆论焦点。 不过,如果以一种精英化的视角看待与自己相异的文化,有着悲天悯人的救世主情怀却时常会忽略一个关键的问题:这些群体需要的是什么? 火山小视频与快手之所以能在一二线城市之外的市场,尤其是农村地区迅速地扩张开,与满足草根人群心理上的一些需求分不开。 高知之外群体的发声与社交 互联网的普及让知识的鸿沟进一步拉大,尽管智能手机对于不少农村地区的人来说不再是奢侈品,网络运营商也把信号架设到很多偏远地区,但当一个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草根农民划开手机屏幕,能够包容他们文化的社区并不多。 这些群体,正如快手在知乎回答中所说,“目前已经没有生理和安全的迫切感,但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仍然非常难”。在快手与火山小视频之类没有多高准入门槛的平台中,他们有能力建设了自己的交流圈子,用视频的形式实现自我表达,在主流的社交平台上一片缄默的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群体的热闹。 比如,在火山小视频中刘大师(工地夫妻)是一对重庆农村出门务工的夫妻分享生活片段的帐号,在主流社交媒体中很少会被持续关注的一个群体,在这个平台中,他们的每一个短视频都有几百上千的评论,直播的观看人数甚至可以达到 11 万多。 形象去污名化 在发声中,草根群体也不满于群体形象被污名化。他们也用自己的记录重塑主流对他们形象的再认识。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