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大型人设崩塌过后:标签化会是每个互联网用户的宿命吗
作为社会动物,人总是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在心理学理论中,欧文·戈夫曼就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这一概念。他认为,社会交往本身是一个戏剧舞台,每个人都会在别人面前扮演属于自己的角色。人们会使用一些策略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从而去影响他人心目中对自己的看法。 左:《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右:戈夫曼 在这样的语境中,“人设”即“角色”。人们选择套路化地扮演自己,可以说是天性使然了。 认知抵达 社交媒体赋予了人们展示的自由,即“理想自我”的释放。瑞士学者克拉斯诺娃的一项研究表明,很多人使用脸书后会感到“失落和疲惫”,而最大的原因是“嫉妒”。 大多数人会选择在社交媒体上呈现有利于自我的一面,渴望得到认同,因而人设趋于积极、健康和完美。“社交艺术家”Amalia Ulman曾做过名噪一时的实验:
这是对社交时代“人设”建构的绝佳讽刺,一切皆为认知映射的游戏,我们不过被玩家精心布置的关卡带着走而已。 快时代的必然 在这个速食化、碎片化的时代,人们总是匆匆地输入、消化、产出信息,对“人”也不例外,因为“人”本身,其实也是“信息”。 面对复杂的人性,很少人能有充分的时间和耐心、足够的信息处理能力解读他人,而总是习惯将人进行“降维打击”,变成扁平的人设——今天的“老干部”、“吃货”等人设虽然并不是“好人”、“坏人”那样的黑白极端,本质上却仍然是一种方便人们分拣归类的标签,只是比“好人”和“坏人”多了一些个性化色彩罢了。 而GQ实验室此前策划的“矛盾人设”也是一种另类标签,就像撞色那样将看似不搭边的两种特征糅合在一起,衍生出“娘直男”、“佛系浪子”、“Geek文青”……其实所谓的人设自由,也是以标签来书写的。 人设价值 作为名人,人设关乎其商业价值:影视剧、综艺节目、品牌主能更快速地识别你的人设匹配度,给角色、签代言都要符合人设。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