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代练:靠的是信仰,玩的却是心跳
根据知乎上发表的一个代练平台所做的 15 年来的客户需求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人群雇佣代练是为了脱离低段位陷阱和晋级关键局,其次是为了升级经验以及高段位小号,虽然不排除玩家有借高段位博取更好的社交资源的动机,但单纯为了虚荣和炫耀的寥寥无几。因为当玩家实际身处低层次、但却拥有高层次的地位时,不但技不配位,而且德不配位,脱离了代练后的玩家会在每一盘游戏厮杀里饱受凌虐,而买来的高段位只会成为一戳就穿的谎言。 我认为,代练的主流并不是人们用来打肿脸充胖子的手段,而更像是现实生活中的代班:有一份重要的工作要我去做,我也十分想做,但我刚好有事走不开,或者是我身体不舒服顶不住,所以请能力好的同事代替我尽一下责,而我用金钱来换取他的时间。实际上,绝大多数游戏玩家都有过找代练的经历,比如,小时候自己功课缠身作业没做完时找个技术好的同学顶一顶都是家常便饭,尤其是面临通关时又恰巧自己不在状态,那么求胜心切的玩家当然寄望于找个高手帮帮忙啦!而对于代练来说,当一个人拥有了一项能力,这种能力必然会成为资源,因为资源的交换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 三,价格恶性竞争,劣币驱逐良币 然而,理解不等于认同。不可否认,MOBA类游戏的代打确实影响了游戏的公平性和玩家体验。如果从电子竞技体育的角度来讲,代练的存在更是一种破坏乐趣、破坏平衡、破坏公正的不速之客。 更糟糕的是,就连这样的灰色领域也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张而滋生了越来越多的贪婪,出现了恶性竞争,使原本不健康的环境更加恶劣。 早期,当游戏还被当作洪水猛兽毒害青少年的时候,社会舆论的深恶痛绝导致很多代练工作室艰难求生,几个人在几台电脑和几桶泡面的环境下接单度日。弱肉强食法则下,大工作室兼并小工作室,个人接单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纷纷投向工作室,资源整合促使代练行业向着公司化运营的方向迈进。 不知不觉,十多年的摸爬滚打过去了,代练市场逐渐拥有了相对完备的体系化运营方式:发单、接单、大神管理、客服等一整套模式都几乎形成了定制,很多“专业代练平台”相继涌现,比如鱼泡泡等。游戏大环境的优化推动着代练向产业化发展,代练平台的兴起,以及主播代练的推动,宣告着代练行业正在完成从C2C到B2C的转变。 代练是一个供需关系明显的买方市场,交易流程毫不复杂:号主(有代练需求的游戏账号主人)或发单商(专业接单后再分配发放)找平台发布代练需求,打手在平台接单赚钱。这里的平台相当于一个第三方担保机构,在聚拢打手资源的同时,也为号主们匹配资源、撮合交易,而一线的代练打手们或代练工作室也能通过第三方平台来获得一份保障。因此,平台的运营逻辑与滴滴和Uber颇为相似。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