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首镇”小厂故事:快钱之后 断了财路
老冯的经历代表着部分造车者的心声。在这个 4 万人口的小镇上,有两万多是自行车从业者,但自有知名品牌甚少。这里曾被誉为共享单车主战场,但从实际情况看,只有相对较大的车厂才是赢家,留给小厂的,多是车厂分发下来的二手单甚至三手单。 据了解,在当今主流的摩拜单车和ofo小黄车中,前者在王庆坨镇的业务曾涉及车架供应,后者曾涉及前叉、车架和组装等。 当地多名从业者证实,因共享单车有相应标准,想拿到两者订单的车厂必须具备一定规模和技术实力。即便如此,这些车厂也只是承接了总量中相对较少的一部分,“当时那些较大的车厂实行三班倒,也接过百万订单,但忙不过来,做起来费劲,所以有时会分给小厂”。 总之,共享单车制造业的主战场或许并不在王庆坨,至少在“橙黄大战”中,这里的影响力和决定性十分有限。 真正决定摩拜和ofo产量的,只有飞鸽等老规模大厂。过往一年,ofo曾先后与飞鸽、富士达等大厂签订战略合作,天津飞鸽市场负责人当时向新浪科技透露,这间工厂每天可下线 8000 辆小黄车。富士达同样表示,为ofo开通数十条专线,每天下线超万辆小黄车,每年产能超过千万辆。反观王庆坨的自行车厂,具备同等实力者寥寥。 但直到现在,镇里仍有车厂对共享单车抱有幻想。即使前途未知,即使单车公司没有名气,他们也愿铤而走险,但不再像此前那般有求必应。 “订金现在是六成,这个没商量”,一家中等规模车厂的负责人透露,此前他们代工过3Vbike和町町单车,这两家均于几个月前倒闭,导致公司损失十几万元。因此公司更改了条款,凡是共享单车企业要求造车,订单不再是此前的30%,而是60%,而且最后一批货发出后,必须于当天结下全款。 镇上自行车店顾客寥寥。新浪科技 摄 (五)洗牌危机 当然,王庆坨镇也有很多车厂并未“跟风”,他们将精力用在了自主研发上,生产了山地车,童车和雪地车等车型,目前销量较好。 事实上,在王庆坨镇的五六百家车厂中,真正接触过共享单车的不足两成,更多的车厂早已谋求转型,其中以生产山地车为主,其次为生产儿童,另有少数车厂尝试生产雪地车。 当地一家较大车厂的员工透露,此前的自行车只有20%销售国内,多数销往中东等,去年该厂接了 10 万辆共享单车订单,重心全部转移至国内,销售额突破了 5000 万,待共享单车饱和后,公司将再次转型外销。 除了车辆生产,大量销售门店同样是小镇的“特色”。在小镇主干道,十几家门店均在销售自行车,却少有顾客光顾。 “一个月卖个二三十辆,日销量有时是零”,当地经营者分析,影响线下自行车销售的因素为: 1.越来越多城市修建地铁,地铁成主要通勤方式; 2.电动车的售价相当低廉,成为中短途通勤工具; 3.网上供选择的样式更多,线上价格优惠可退货; 4.共享单车在多地区投放,短途无需再购买新车; …… 中国自行车协会所给出的数据显示, 2016 年国内自行车行业产量为 8002 万辆,其中内需为 2500 万辆。自 2017 年共享单车出现后,为整个行业带来 3000 万辆的年需求。 大量需求或许很难维持,政府部门对此也早有预判。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