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编程语言“木兰”被指套壳 中科院为何屡被卷进“伪自主”闹剧?
在2018年6月16日,红芯联合实验室成立仅一年左右,它宣布完成2.5亿元的C轮融资,投资方有上市公司、政府客户、晨兴资本、达晨创投和IDG资本。 而当时,在红芯的官网上写道: “打破破美国垄断,中国首个自主创新智能浏览器内核。 ” 没想到的是,事情在一天内急转直下。 融资带来的高关注,却成为祸端。 当日,微博用户 @Touko将该浏览器的解压过程制成小视频发到了网上,解压后显示的是Chrome浏览器文件,所谓的自主研发只不过是将Chrome浏览器进行了一番改装,这与红芯所宣传的自主创新内核Redcore不相符。 随后媒体和用户的广泛质疑将事情推向高潮。 对此,红芯官方发了两条声明回应,第一条表示,“红芯浏览器内核确实是基于Chromium开源项目,在其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的,但不同于传统浏览器,专门针对企业办公场景设计。” 在被继续质疑之后,第二条回应则称: “在融资宣传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大,给公众带来了误导,在此郑重地向大家道歉。” 红芯浏览器已经停止下载,图源红芯时代官网 之后创始人陈本峰曾对《财经》杂志提到,红芯错在宣传太浮夸,把自己摆得太高,而民众又对“伪自主骗国家”的行为深恶痛绝。如果肯踏踏实实地基于谷歌浏览器内核做扩展开发,满足企业客户的实际痛点,红芯还是一款不错的产品。 因为“红芯”的名称,人们不免联想到臭名昭著的“汉芯一号”造假事件,这可以说是中国科技史上最大的丑闻之一。 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教授发明了“汉芯一号”。 2003年2月,“汉芯一号”研制成果的新闻发布会现场,图源中国青年报 一场隆重的发布会上,王阳元、邹士昌、许居衍等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和“863计划”集成电路专项小组负责人严晓浪组成的鉴定专家组作出了一致评定——“汉芯1号”及其相关设计和应用开发平台,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中国芯片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但三年后,“汉芯一号”被证明是一场骗局。 2006年,一位用户在清华大学水木清华BBS上指出,在摩托罗拉公司做测试工程师的陈进,将一片从美国买来的MOTO-free scale 56800芯片,雇请他人磨掉原有标志,然后加上自己的“标识”,变成了所谓“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汉芯一号”,申请了多项专利。 这位用户提到,借助“汉芯一号”,陈进当上了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博导以及“长江学者”,还申请了数十个科研项目,骗取了高达上亿元的科研基金。 最后,陈进被上海交通大学撤销各项职务和学术头衔,国家有关部委与其解除科研合同,并追缴各项费用。 但中国青年报记者向国家有关部委询问时了解到,确实没有相关责任人受到任何法律上的追究。 因此,很多人不满意汉芯事件的处理结果。 一个本该振奋国产半导体芯片研发行业的事件,最后沦为一场荒唐闹剧,也给行业带来了低谷和阴影。 3 那些年中科院制造的“IT闹剧” 在争论与质疑背后,除了发布产品的企业,参与其中的中科院也不免被贬斥。 在“汉芯”事件中,让“汉芯一号”通过审核的两院院士背上了骂名。 事件爆发后,甚至有网友在论坛上批判,“中国科技造假事件,多为中科院。 ” 2004年开始,中科院引进民营资本进行企业社会化改革,开展孵化企业项目。 目前中科院与企业形成两种主要合作模式,即持股与合作开发。 具体有技术转让、委托研究、联合攻关、内部一体化、共建科研基地、组建研发实体、人才联合培养与人才交流等。 但在这样的模式下,却一次次被曝出丑闻。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