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舆论世界的5个关键规律
由于「抑制」这个词含义很模糊,《人民日报》超越李佳琪和薇娅,成为最强带货官,全国的双黄连脱销了,而精彩的还在后面:
「双黄连事件」是典型的谣言诞生案例,要解释这个事,我们先引入一个公式: 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 这个公式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来的,它非常简单地解释了谣言诞生的两个基本条件。一件事越是重大、能获得的信息越是模糊,谣言出现的几率就越大,而人民日报的那条新闻简直是谣言诞生的最佳温床。 研发出抗击新冠病毒的有效药物,这事重不重要?但新闻里又用了「抑制」这个模棱两可的词,这事模不模糊? 而模糊性,不仅是谣言诞生的温床,还是谣言传播的发动机。由于事实很模糊,所以事实在每一次的转述中,都被转述人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于是事实渐渐被曲解,最终变成了谣言。 套用鲁迅先生的句式来说:世上本没有谣言,传话的人多了,便传成了谣言。 因为事实是死的,所以事实只会让一部分人相信。而谣言是在不断变异的,所以它可以孵化出各种版本,让不同群族的人相信它。 那谣言传播学逻辑,我们可以反过来用在内容营销上,让你的内容更有传播威力。把内容当谣言去经营,有两个核心原则: (1)让你的内容有一点「留白」 绝对的真理和绝对的错误都不值得被讨论,涂满纸张的画卷也没有任何想象空间。 比如,一句“我爱你”只会让对方满足地倒头就睡。一句“我差一点就爱上你了”才会让她彻夜难眠、辗转反侧。 (2)让你的内容可以随着人群和环境「变异」 你的内容在不同人手里,都能捏出不同的形状,像病毒一样不断适应新的人群、新的环境。 比如,在疫情期间,很多媒体都在发布疫情地图,公布各省各市的每日的疫情人数变化。这个内容就是典型的死板事实,是没有生命力的。 但后来,很多公司做了一些H5或小程序,可以实时查询小区周边的疫情信息,这样的查询工具就火了。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