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云能打破“强者恒强”的定律吗?
其中,IaaS市场中,阿里云、腾讯云、中国电信、AWS、华为分别位列前五名,占75.3%的市场份额。IaaS+PaaS市场,阿里云、腾讯云、AWS、中国电信、华为占74%的市场份额。其实,早在2018年开始,云计算市场的集中效应就开始增强,头部厂商与尾部厂商的差距在不断拉大。 “一超四强”的格局基本稳固,毫无疑问,云计算市场的“窗口期”已经几近关闭。一位位于云计算市场第二梯度的云计算企业对中国软件网表达了相同的看法,“云计算市场是有窗口期的,尤其是IaaS层,窗口期已经过了,不管是不是巨头,再进就难了,需要很深的技术积累以及规模考验。” 她接着表示,“IaaS层比较特殊,是通过软件把硬件变成服务的形式,而其他的PaaS和SaaS在转变成服务之前就是软件的形式了。进入云计算市场,有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是,从底层向上层(从IaaS到PaaS,再到应用平台);一种是,从上层向底层,后者显然更难,挑战更大一些,前者的路径容易一些,毕竟,最难的(IaaS层)都做好了。” 的确,云计算市场参与厂商众多,切入市场的角度也不尽相同。 大致分为全栈型与非全栈型,全栈型指IaaS、PaaS、SaaS业务均涉及,以及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计算一体化,云网边端业一体化型厂商。譬如,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天翼云、浪潮云、京东智联云、青云等厂商,国外云巨头微软Azure、AWS、谷歌云等也属于这类厂商。 非全栈型厂商主要侧重于SaaS或者PaaS某一层,其中,侧重于SaaS层的厂商包括两类,一类是,传统软件IT厂商,比如,用友、金蝶等。另一类是,一些新兴的SaaS厂商,如CRM厂商Salesforce、销售易。 非全栈型厂商中侧重于PaaS平台的服务商,如Pivotal、灵雀云等厂商,主推集微服务、容器、DevOps等技术的云原生部属模式,以支撑SaaS、中台的运行。此外,一些SaaS厂商也开始建设PaaS平台,如2015年,销售易开始建设PaaS平台;2017年,推出客服云、现场云、伙伴云;2018年推出营销云、分析云、IoT云。随着腾讯的第三次注资,销售易将进一步借助腾讯的IaaS层、AI、大数据等核心能力。总之,这类厂商主要是从SaaS层向PaaS,甚至IaaS层拓展。 对于这一现象,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系统所所长周剑告诉中国软件网,“IaaS层呈现几家垄断的格局,因为需要互联互通,很早就统一了,别人再做就没有可以切入的空间了,以后可能还会进一步融合。PaaS层企业可能会多一些,但也会呈现几家垄断的局面。 SaaS层厂商则竞争激烈,很难把规模做大。此外,受限于传统规模经济的思路。SaaS如果想继续扩大规模,就要将业务往下沉。所以,企业都想做平台,但做基础设施,做IaaS层倒不一定。毕竟,PaaS层是一个赋能层,很多应用架构在PaaS层上,是生态的基础,能够更好地支撑SaaS的繁荣和发展。” 而前述云计算企业内部人士也表示云计算市场的机会在于PaaS市场,“PaaS市场非常大,SaaS做PaaS,做得肯定是aPaaS的部分,也是业界非常需要的。云计算市场就是越往底层越难,越往上层越丰富、越精彩。” 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SaaS企业做PaaS,还是只做PaaS,难度都较从IaaS层面延伸难。因为,SaaS领域较窄,即便做成PaaS层,但其PaaS层在其他领域渗透,构建能力非常难。换句话说,平台的通用性不强。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