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海外仓(1):WMS的入库功能设计
这一块对系统的压力来自于怎么兼容不同的客户诉求和不同的仓库管理规则,例如有的仓库就不接受帮忙对客户的货物质检,或者即使接受,欧美的人工费极高,质检的费用也就水涨船高。还有一些客户希望仓库能帮忙贴标或者换标,这一块也会在收货的时候做,系统如何记录动作收费,也是一个难题。 收货一般是拿着PDA,然后对着实物清点,依次录入各个SKU收到的数量;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般收货环节都是比较慢的,所以对一个入库单的收货可能会多个人同时参与,所以PDA收货最好是要支持多人同时收货,然后提交数据之后再合并到一起。 而数量差异的问题,取决于各个客户的要求和仓库的妥协程度,最好的方式或者最快速的方式就是:以仓库实收为主,仓库收多少就是多少。 PDA多人按箱号收货流程 3. 质检收货后根据预入库的要求进行抽检或者全检,考虑到海外仓一般没有拒收和二次加工等。一般质检后不合格的,都会标记为不良品,然后单独上架到不良品区;而合格的产品一般会上架到好料区,然后提供销售。 海外仓做质检的比较少,原因在上面提到了,一方面是人工费用的问题,一方面是沟通的问题;因为质检的标准不太好界定,一般都需要独立的部门负责,而让海外仓库来做这些有点太为难了。所以很多客户都会选择将这类产品放在不良品区,然后固定的一个周期将其转运回香港或者内地,然后由专门团队进行维修和检测。 当然,如果只是一些简单的外包装破损等,客户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替换的物料,然后备货在仓库,如有需要,则联系仓库帮忙更换包装,系统一般就做一个出库操作(扣减物料库存)即可。 4. 上架PDA上架流程 上架的难点和痛点有这么几个地方:
上架数量和收货数量不一致一般是仓库的责任—— 如果收货的时候点数点错了,那么上架的时候就会造成客户的实际库存不准确。 如果是上架比收货多了,那么客户库存多了;如果上架数量比收货数量少了,那么客户库存少了;无论是哪种,对客户来说,看到收货数量和上架数量不一致,都会很感觉很迷惑。 所以一般会强制要求上架数量和收货数量要一致,如果确实有差异,则联系客户重新补推单或者仓库及时做一个盘亏操作。 上架的策略也是上架的一个难点,一般来说仓库会采用“根据历史记录推荐”的方式来做策略,或者实力更强的团队可以用一些算法来做决策。上架策略的好与坏,会影响仓库上架的速度,同时也会影响拣货的速度。这一块我对算法的策略不是很熟悉,所以就不展开讲了,我们一般是用“历史记录推荐法”来做推荐,将某个客户的货物放在一个区域,然后同样的SKU放在一起。 上面提到了上架策略的事,接着一个难题就是上架的批次号问题。有些仓库的批次号是和入库单管理的,有些是跟上架单管理的。同一个SKU,今天入和明天入应该是不同的批次,因为很多货物有先进先出的要求,所以需要将先到的货物先发出去。而批次号管理有一个重点:同一个SKU,不同批次不能放在一个库位上。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