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程序猿”的未来简史:去O,上云
16年前,2004年的淘宝曾经有着全球最大的 Oracle 集群,但互联网发展的速度太快,阿里巴巴对数据的需求超过了IOE(IBM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的极限。2008年,时任阿里巴巴首席架构师、阿里云CTO王坚首次提出“去IOE”,但当时,阿里巴巴内部从技术大牛到一线实习生,都觉得去IOE是不太靠谱的事情。 在曲折中前进,阿里巴巴能够“去IOE”的成功背后,是阿里巴巴三任CTO的合力。除了当时CTO王坚,还包括前任阿里巴巴CTO、现任阿里云总裁行癫在淘宝的推动,以及现任CTO鲁肃在支付宝金融平台上的努力。 2014年的时候,技术大拿盖国强当然知道,阿里巴巴脱离商用数据库过程中经历的所有难题。倒退回2014年,行业大势是没能看得清楚的。如今已是全国第一、全球第三的阿里云,在当时不过成立5年,没有像今天这样成功。 盖国强很佩服Salesforce创始人贝尼奥夫,这家SaaS公司与Oracle、AWS齐名,是引领了云技术的开创性公司。 贝尼奥夫在1999年创立Salesforce,推出“no software(消灭软件)”的口号,当时亦没有人相信。 “未来是什么?未来不是现实,未来只是潜在的现实;只有我们直面它、相信它,并为之奋斗,它才可能成为现实。”2014年之后,盖国强和公司决定,把所有的收入,投入到面向云时代的产品研发中。创始团队不拿钱,全部砸到研发中。 新的行动,需要从无到有建立研发团队,把所有的钱投入到未知的产品研发上去。 幸运的是,盖国强的创始团队竟然没有分歧,甚至有核心成员表达了更加激进向云转型的想法。 这种高度的一致,源自创世团队的五位成员,都曾是盖国强成立的技术社区中的网友。当初的技术社区主题是Oracle商用数据库,今天几位网友又一起携手转型。 但并不是没有困难。 盖国强回忆,那时需要大量投资,风险很大。 “如果做产品,进入到你们不熟悉的领域。你是阿里还是腾讯,哪有技术底气?你们的经验哪里来?你们的创意来自哪?你们有研发团队?”客户不断质疑。 团队甚至走过了一段弯路。 一个产品的转型先锋队,一年人工成本就要三五百万。一开始两年的时间,没有取得太大的成绩,上千万投入就打了水漂。 转型后的公司逐渐形成了六大产品。结果和当初的设想是否完全一样,已不重要,难得的是坚持下来了。 盖国强的公司通过靠人力输出服务,进化到输出产品,云化产品。从围绕私有化场景提供服务,逐渐演进到兼顾公有云服务。 科技创业很残酷,有时候往往行业只认前三名,你必须有足够的前瞻、人才和产品,还要转化为客户认同的价值。 盖国强最早意识到要转型,作为技术分享者,在各种公开场合,他毫不吝啬的分享自己的观点。这甚至让他们前瞻性的产品在同期产生了更多的竞争者。 他的逻辑是:我做的不好,愿意被淘汰,我做的好自然有回报,竞争者让我加速进步。“说白了,不自己革命,被别人革命更惨”,盖国强说道。
王坚曾多次说:“‘去IOE’最难的就在于人。每一次的技术转换,我们都是在革自己的命。如果没有同事们当时敢于尝试的勇气,阿里的技术难题都可能扛不过去。” 可以理解,一个学了大半辈子Oracle的程序员,突然要学习开源数据库、云数据库,意味着一切要重新开始。 以前盖国强写了很多本关于Oracle的书,那些书在豆瓣上早期评分接近8分。但这几年,这些书翻阅的人变少了。 天变了。 可能盖国强足够聪明,除了自己转型,他当时带着公司的DBA们开始转型。 “我从来没有把过去的成绩,看成一个负担或者标签。在IT的技术领域,是不断成长快速向前的。” “靠人的交付有差异,靠产品就不会。” “但从商业数据库,到云端原生数据库技术,我并不认为这会带来什么挑战。挑战是在心里。” 过去十年,是科技行业进化的黄金十年,但DBA这个群体并没有想象中进步地快。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