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平台产品需要培养的4种意识
这里就可以不用多久,我们在平台设计指标体系时,就提供了漏斗计算规则,而平台即基于这样的通用逻辑进行规划。而涉及到计算多数需要用到一些查询、计算引擎去支撑,而这些引擎(hive、Spark、Druid等)是否能满足,就需要去系统思考。 数据分析: 如果漏斗的转化结果呈现是自动化的计算结果,那么数据分析就是基于这样的结果进行下游进一步的闭环操作。当我知道某个环节转化人数较多(或流失人数较多),数据分析人员自然要对这一客群进行更深度的分析,所以这里也提供了“用户画像”、“用户列表”、”用户分群”这一的下钻功能。 举其中用户列表为例,从图中可以看出,我们从这一“流失用户”中,看到这一批的用户特性是怎样的。那么基于这个就可以进行用户画像分析、人群喜好分析等等,同时基于这一客群,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运营活动。 通过以上的操作,平台从采集、计算、分析形成了一系列的闭环操作,这就是全局系统思维。 三、平台价值意识我们平常在做产品策划的时候,都需要考虑3大问题,需求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对用户帮助有多大?那么在解答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就需要考虑如何衡量这些“价值”。 尤其是B端平台,更需要注重价值意识,不能简单拍脑袋定下方向(虽然很多产品也是),同时还需要制定的度量标准。 比如这次策划的目标是什么,做这个需要如何去衡量价值,怎么去落地各个衡量指标。你只有制定了,并严格执行,才知道自己的“输出”是否经得起考验,才能“倒逼”产品解决方案是真实、可靠且有价值的。 1. 方法标准这里就需要拆分成定量和定性,定量从哪几个维度去考察(用户规模、使用路径、时长等),定性则从市场反馈、用户口碑等方面去收集印证。在这里可以借鉴OKR方式,制定目标object,建立关键路径key,并通过结果result去呈现最终效果。 2. 一个例子仍旧沿用“漏斗分析”这一功能,我们设计这个功能指标的目的,是帮助业务观察其目标用户在某些行为路径上的数据表现情况,以确定是否达到业务目标。 所以在这里的价值目标,就可以是有多少业务(用户量)建立漏斗模型(服务次数)。而这些漏斗模型最终为业务是否带来业绩提升目标(如是否找到流失用户继而挽留),提升了多少(流失用户重新唤起转化)等。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