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的1987-1997:咖啡帝国的冷启动和“笨重”扩张
星巴克虽然把大多数门店的规模控制在 90-130 平方米,但它通常开在人流密集的十字路口,并配上巨大的落地窗,来往行人也能直接感受到店内的壁炉、皮椅、报纸和长沙发所营造的惬意场景。 全球最早的星巴克门店就采用了大大的橱窗设计 星巴克坚持一种理念,品牌是靠门店体验本身而不是广告营销来打造的。在 1990 年代,广告和营销预算仅占到星巴克每年销售收入的 1%,而在同时期,其他多数零售商的推广费用则高达每年销售收入 10% 。可以说,星巴克成功地将每一家门店运营成为自己最好的 “广告牌”。 03 成败关键:门店选址依靠专业团队和复杂的地理信息系统 一家门店在开业之后,运营能力是影响收入的关键因素。但开店之前,选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家门店的成败。星巴克进行门店选址时,主要依靠一个专业的选址团队和一套复杂的地理信息系统。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舒尔茨就在西雅图总部组建了地产团队,专门研究咖啡门店的选址。据统计,星巴克早期门店主要分布在办公大楼、城区或郊区的社区购物中心、机场、大学城等,其中办公大楼(商务区域)和社区中心(购物区域)占比最高。商务区门店主要开在办公楼底层,外带比例高,店面小。而购物区门店在进行选址和店面设计时需要考虑更多因素。 基于美国城市结构的特性,星巴克在发展初期的选址集中在社区购物中心 (community retail center),舍弃了大型购物商场 (regional shopping mall)。 那么社区购物中心和大型购物商场有什么样的区别,对于零售门店有哪些不同的影响? 大型购物商场与星巴克打造家庭和工作外 “第三空间” 消费场景的战略目标并不契合 根据行业智库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hopping Centers 对美国购物场所的分类,大型购物商场多建设在高速公路边,消费者从外部看不到里面的商店,停车场围绕在购物商场外围;而社区购物中心则指社区附近、道路两侧露天的零售商业区域,这些区域通常呈带状排列、彼此紧邻,大致排列成 “L” 或 “U” 型。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