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相机像素从11万到1亿:赶超单反?呵呵
限于体积,手机相机功能和效果的局限性很高,用一颗镜头去贴近专业相机显然很不现实,于是手机厂商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多在手机上放几颗功能不一样的相机,功能和效果问题不就解决了么。于是,我们看到了多摄方案的到来—— 由于固定光圈限制导致景深效果不佳?那么就多增加一颗虚化副摄来记录景深数据,用以模拟大光圈效果; 由于传感器和镜头尺寸导致进光量不佳?那么就多增加一颗黑白镜头,黑白摄像头取消了分色滤镜,所以会比彩色摄像头拥有更高的进光量,图像细节就会更加清晰。两张图像通过软件进行融合,就能得到一张比普通彩色摄像头更加清晰的照片。 由于镜头固定无法光学变焦?那么就多增加几颗不同焦段的镜头,广角长焦全解决。 从当前的技术发展来说,手机传感器尺寸不断增大,镜头设计不断优化,虚化副摄和黑白镜头存在的价值逐渐减弱,多焦段组合成为当前多摄的主流方案。 但问题在于,多摄方案只能说是在原来的单摄基础上增强了手机相机的场景适用性,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硬件的成像素质,并且即便手机对相机软件进行了针对性优化,其拍摄操作体验也很难与原生的相机媲美。
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假设:如果专业相机可以大幅度缩小,其构件尺寸足以塞进手机并且不影响成像质量和拍摄体验,那么手机拍摄就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赶超单反。但显然,这在现在以及较长一段时间的未来里,都只能是想象而已。 目前来看,赶超单反对于手机而言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手机相机不能在某些方面赶超单反,因为当前的手机相机除了便携以外,还具备着一些专业相机不具备的属性,比如更多的镜头、更强的运算能力、更宽广的分享生态。 其实,专业相机和手机相机还有个最大的不同点,就是购买专业相机的消费者往往都具备着专业的拍摄知识和技巧,但使用手机拍照的可能更多的是没有任何拍摄经验的小白用户。所以,手机厂商其实要考虑的不只是该如何让手机相机追赶专业相机,而是如何让小白用户在零拍摄经验基础上也能拍出好照片。 实际上,近几年这样的理念在手机拍摄上已经有所体现,手机相机最常见的一项独特功能就是AI场景识别,它可以通过场景识别对图像进行针对性调色,让拍出来的照片看起来更加讨好眼球。但这对于专业相机而言,色彩偏离值往往都是一项重要的考校标准。但这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没什么用,拍出来的照片更加好看显然是需要放在第一位的。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