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青年征战十里洋场,郭敬明的欲望与权力的消逝
如果以 2013 年上映的《小时代1》作为节点,会发现有关郭敬明的一条清晰的分界线——在此之前,郭敬明的身份是作家、出版人;此后因为《小时代》系列引发的争议和巨大的票房成功,郭敬明才陆续对外展现他的商业化野心。在《小时代》上映后,郭敬明多次在采访中认真强调自己的商人头衔,“我除了是一个作家,我本身是一个商人,所以我非常介意投入产出比这个事情,以及它的性价比。” 但《小时代》的奇迹却难以在最世文化复制。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郭敬明是最世文化的核心人物,他的话题性决定其IP具有更大的开发价值;另一方面是因为市场变化带来的去中心化,头部作者和头部作品在新一轮的市场博弈中拥有了更强烈的话语权诉求,但郭敬明却对此几乎没有任何动作。 在《财经天下》曾经刊发的一篇报道中,郭敬明的形象是严苛的“郭总”。他有着Kenzo茶几和价值上万的小型雕塑,以及一套完整的作家规划体系。但他对作家的规划却更接近于传统的艺人经纪。作家只需安心创作,其余商业上的事宜全部交给郭敬明处理。“我给你佣金提成,你就应该帮我做工作。如果还是我自己做,凭什么给你这笔钱?” 时至今日,这样的安排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再坚实,当然也无法带来作者认为自己应该享有的尊重。曾经签约最世文化、后来改签磨铁的作者苏小懒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及,离开最世是因为“太过商业化”,而磨铁最吸引她的是“比较尊重作者的作品和意愿”,“所有的账目、图书印数和销量都是透明的,随时可以查。” 随着早期积累的作者优势消失殆尽,郭敬明很快就发现他将在影视化上为自己对权力的追求付出代价。 在郭敬明快速扩张自己的商业版图之时,最世文化却几乎没有释放任何的IP价值。几部根据旗下作者改编的作品都反响寥寥。而随着李枫事件的爆出,曾经或仍然在职的签约写手都迅速站队,但在最早一批作者离开之后,这些写手的作品价值却无法跟上郭敬明梦想中的产业蓝图。 何况连郭敬明都无法复制郭敬明。《小时代》上映 3 年后,郭敬明或许终于能够意识到《小时代》只是一次市场实验。 2013 年的中国电影市场,针对国产片的观影需求还未得到完全释放。但在三年之后,《小时代》的产品规格就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观影审美,也难以在突破自我身上给出更多新意。 连续四部《小时代》的势能累积让公众对“郭敬明出品”的忍耐达到顶点,也让郭敬明在去年的新作获得了几乎一致的差评。这部CG电影因为制作水准和抄袭的传言广受诟病,迫使郭敬明也不得不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指责,以至于把自己的名字都称为“原罪”。“是不是因为我叫郭敬明,所以做什么都是错的?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 规则正在改变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