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国产芯片迎来亟待真刀真枪验证的一年
多感科技 CEO 王腾:产业链很完整,多感的总部在苏州,方圆 100 公里内有几乎所有我们需要的资源。产业链上大家节奏都很快,但是很多环节还是积累不够,比较粗糙。人才是最大的问题,各类、各级别的人才都缺。政策对企业来讲只能锦上添花,不能提高企业核心的产品力和竞争力,所以我们对政策不是特别关注。 芯翼科技 CEO 肖建宏:芯片产业链比我想象的好,越来越成熟了可以说。产业链上下游从工装测试到加工,乃至客户都在国际化。它们如果没法国际化,就没有未来。 但是人才缺口还是蛮大的。人才分很多层,最顶层的人才要求丰富的工作经验,目前在中国这类人才很稀缺;芯片企业还需要大量的基础人才,但创企的一个挑战是,这些人大多被华为这样的大公司招入麾下。此外,即便你可以招到很多优秀的人才,如何让这些有能力的人聚在一起发挥最大的效能,也是重要的挑战。 关于政策,坦率讲,有政策加持肯定是好事,是锦上添花,创业公司永远要先做好自己。 Q6 对于全球化程度很高的芯片产业,怎么应对地缘因素的影响? 芯翼科技 CEO 肖建宏:芯片这个行业的竞争从来都是国际化的,我们很多时候会讲国产替代,是出于多种因素的考量。对于芯片企业而言,哪怕是在初创阶段,也必须想明白目前全球有多少玩家,它们的水平如何,我们的相对优势是什么。你必须要考虑地更深入、更长久,如果你只是把自己定义为华强北的一个小企业,被淘汰是必然的。 虽然创业公司在跟国际巨头竞争的时候,往往存在人才储备、品牌及知识产权等多方面的劣势。但本土的机会也很大,比如产业下游的很多设备厂商也有进军全球的野心,他们在跟海外同行竞争的时候,往往在芯片上有些独特的需求,这是我们可以积极跟进并满足的;又比如,在国内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背景下,这些最早借助人口红利或者代工起家的制造业龙头要升级,必然需要元器件公司给它们提供更多的弹药,这也是本土芯片企业的机会,与不同产业的伙伴一起出海。 Lightelligence CEO 沈亦晨:芯片本来应该是一个国际化的生意,无论是设计还是封装,各个环节往往是全球合作的,哪里有更好的资源和技术,就在哪里进行。国产芯片全产业链升级的提法其实更多是在贸易摩擦背景下的考量。 我有两家公司——Lightelligence 和 Lux Labs。虽然 Lux Labs 是在美国创建,但如今已经搬回国内。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制作光学材料,因为不属于尖端研发,基本没有特别依赖美国的东西,所以无论是从制造成本、人才储备,还是政策支持上,在国内做会发展地更快、更好。但 Lightelligence 我们还是选择继续留在美国,因为芯片产业链上,尤其是制程这块,国内还非常不成熟。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