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角度:从架构层面来看设计模式
首先,使用策略模式使得架构的边界与使用ifelse编码方式的架构的边界不同。策略模式将代码分成了三部分,这里称为:
![]() 而ifelse将代码分成了两部分:
![]() 解耦在ifelse实现中,「逻辑流程」和「逻辑实现」是硬编码在一起的,明显的紧耦合。而策略模式将「逻辑流程」和「逻辑实现」拆分开,对其进行了解耦。 解耦后,「逻辑流程」和「逻辑实现」就可以独立的进化,而不会相互影响。 独立进化假设现在要调整业务流程。对于策略模式来说,需要修改的是「逻辑层」;而对于ifelse来说,需要修改的也是「逻辑层」。 假设现在要新增一个策略。对于策略模式来说,需要修改的是「实现层」;而对于ifelse来说,需要修改的还是「逻辑层」。 在软件开发中,有一个原则叫单一职责原则,它不仅仅是针对类或方法的,它也适用于包、模块甚至子系统。 对应到这里,你会发现,ifelse的实现方式违背了单一职责原则。使用ifelse实现,使得逻辑层的职责不单一了。当业务流程需要调整时,需要调整逻辑层的代码;当具体的业务逻辑实现需要调整时,也需要调整逻辑层。 而策略模式将业务流程和具体的业务逻辑拆分到了不同的层内,使得每一层的职责相对的单一,也就可以独立的进化。 对象聚集我们重新来观察一下策略模式的架构图,再对照上面的调用代码,你有没有发现缺少了点什么? 在Client中,我们要根据参数判定来实例化了StategyA或StategyB对象。也就是说,「调用层」使用了「实现层」的代码,实际调用逻辑应该是这样的: ![]() 可以看到,Client与StategyA和StategyB是强依赖的。这会导致两个问题:
我们先来解决「对象分散」的问题,下一节来解决「稳定层依赖不稳定层」的问题!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