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广电局局长杨烁:重点内容制作有“六好标准”和“四个打通”
二要走进历史深处,启发史诗性思考。文艺创作者要心怀大历史观,提升作品的格局与气象。比如,要认识到,脱贫攻坚主题创作本质上属于农村题材,因为从古老的农耕文明社会一路走来,中国的根在乡村。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文明的高度重新认识乡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因此,决战脱贫攻坚主题创作,既要具有史诗的表象,更要具有史诗的实质,必须通过深入思考个人命运和时代命题的潜在关联,深刻揭露现实事件和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触摸到重大事件、重大意义的本质,否则,就会把重大事件描绘成一个孤立事件、偶然事件。 三要扎根火热生活,坚持人民观创作。人民群众是伟大作品的最终评判者。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从建党百年路到抗疫主战场,俯仰之间皆是英雄,而这英雄就是人民。我们的文艺创作,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创造历史的进程之中,才会从建党百年的大事、从历史发展的大势、从民族复兴的大局中看清现实和未来,才会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 二、把握宏大叙事,以“书写者”的铁肩妙手,描绘新时代创业史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作家柳青扎根皇甫村14年,坚持“身入”“心入”“情入”,写出文学巨著《创业史》。面对全面小康和建党百年这两个重大历史时刻,我们也要有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头的精神,直面时代主题,把握宏大叙事,艺术性地展现思想的力量、历史的伟业,书写好我们新时代的创业史。 一要提升宽阔感,大开大合大气魄。宽阔感不是拘于一格、形于一态、定于一尊,不是一己悲欢、杯水风波,不是画地为牢、自我隔绝。宽阔感是开阔的、沉稳的、恢弘的、沧桑的,是以历史的大事件、大背景作为基础支撑的,自带一种“大我”格局、“大气”基调、“大家”风范。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有些作品中,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等等。提升文艺作品的宽阔感,这些问题必须摒弃。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