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与流布
为什么称织女神为“七娘妈”呢?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比较常见的说法是,这和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有关。在牛郎织女传说中,不仅牛郎和织女相识相爱,而且还生下了一对儿女。生儿育女情节的出现,就为女主角织女增添了作为母亲对于儿女的疼惜之情。闽南地区原来就有七娘妈的信仰,在牛郎织女传说的流传过程中,人们将作为母亲的织女神与原本民间流传的七娘妈信仰结合在了一起,七娘妈成为了儿童的保护神,在七夕节的时候接受人们的祭拜。 祭拜七娘妈最典型的仪式就是“做十六岁”。“做十六岁”属于成年礼的仪式,孩子小的时候将七娘妈认作“契母”(如同人间的干妈),并且随身佩戴七娘妈神前的香火袋,受其庇佑。等长到十六岁这一年,就要举行“做十六岁”的仪式,到七娘妈庙或者在自家神案前,向七娘妈祝祷感恩,从纸扎做成的“七娘妈亭”下钻过去,代表“出婆姐间”,从此就是成年人了,具有“通过仪式”的意义。 台南的开隆宫主祀的主神就是七娘妈,开隆宫每年都举办七夕“做十六岁”的活动,影响所及遍布全台湾。朱锋在《台南的七夕》一文中,这样描述开隆宫的七夕:“此日俗为七星娘娘(俗叫做七娘妈)的寿诞。崇奉此神的本市中区开隆宫……全市的妇女们都远道而来,虔诚地烧香礼拜,一心一意,求子女的成长。除了前往开隆宫之外,各家庭都备办了丰富的牲礼,于下午在厅堂致祭七娘妈,尤其是家有十六岁子女的家庭,特别隆重地举行了成年大典礼。除了应备祭品之外,又从糊纸店购买了一座华丽的‘七娘妈亭’,与各亲友送来的礼品合在一起致祭。” 流布东瀛谱新篇 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牛郎织女传说也流布海外,特别是在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有传承。 在东瀛日本,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相伴传播广泛。根据毕雪飞教授的研究,牛郎织女传说早在两汉魏晋时期随同纺织技术一起传入日本,在生活层面影响着日本人的信仰、祭祀以及神话。此后的隋唐时期,跟随遣唐使来到中国的留学生再次把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节带回日本,在宫廷内部形成了以七夕乞巧奠为中心的诗宴,歌咏牛郎织女,并逐渐在上流社会中普及开来。至平安中期,又逐渐融合了唐代宫廷七夕仪式,形成了以展示丝织品与写作和歌为中心的宫廷乞巧奠仪礼。发展到江户时代,宫廷仪礼向庶民阶层渗透,逐渐演化为平民化的城市七夕风俗,并向农村地区扩散。 世居京都的冷泉家,是日本最著名的公卿贵族藤原家族的后代,以传承写作和吟诵和歌为家业。冷泉家每年七夕举办的乞巧奠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是日本宫廷上层传承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节俗的典型代表。毕雪飞曾对2018年的乞巧奠进行调查,并予以详细记述。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