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可塑性意味着我们每天都会变成一个不一样的人
这只叫“信念”(Faith)的狗可以像人类一样用后腿走路。这是因为,她必须去找食物,也必须到母亲身边去,所以她不得不搞明白怎么用后腿行走。这说明狗的大脑并未受基因限定、只能控制狗的身体,而是怎么可行就怎么控制。纵观动物王国,身体类型、骨骼长度、肌肉组织、翼爪形状可谓千奇百怪。大自然不会为每一种生物单独设计一套大脑,只需从生物基因着手即可。只要对某个基因稍加改动,形成的身体结构就会大大不同。 人类大脑是如何重新“布线”、弥补缺失的感觉的? 这个问题让我不由得思考,人类能否创造出新的感觉?大脑能否从全新的数据流中获取有用信息?这种情况叫做“感觉替代”。我们在一些失聪者身上进行了这种尝试。我们制作了一件背心,上面布满振动马达,会产生类似手机那样的振动。背心接收到声音之后,便会将声音转换成特定的振动规律。马达按振动频率从低到高排列,与内耳的排布方式相同。这样一来,我们就相当于用躯干部分的皮肤代替了内耳。结果发现,失聪者仅凭皮肤感受到的振动规律,也能获取外界的声音信息。皮肤似乎没什么大作用,却有着出色的计算能力,可以传递大量数据。 皮肤为何如此擅长计算? 因为皮肤非常敏感,万一有苍蝇落在你身上、或是有什么东西在你身上爬来爬去,你都能感觉到。皮肤的“带宽”非常合适,可以向其中传输大量数据。如今大家都在研究如何借助可穿戴设备、向人眼或耳朵中传入更多信息。但眼睛和耳朵应当另有用途,皮肤倒是一条现成的信息传输渠道。 为失聪人群研制这类设备是一方面,但我们的感觉体验也有可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就算我们的感觉一切正常,也有改进、甚至改变的空间。 感觉拓展也是一个令我很感兴趣的领域。例如,我们能否把自己的视觉扩展到红外光或紫外光波段呢?曾经有一天晚上,我的工程师给我戴了一根红外线腕带。我正在黑暗中走过两栋房子,突然感到手腕处传来一阵振动。我不禁纳闷:这是怎么回事?哪里来的红外线。于是我跟着腕带的振动,一直走到了一台夜视监控摄像头跟前,四周围了一圈红外LED灯。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完全看不到红外光。但你可以从“引擎盖是热的”判断出一辆车刚刚停下。我们会从世界中接收到各式各样的温度信息。这一点很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索。 除了感官拓展之外,我们能否创造一种全新的感觉呢?如果你能像感觉到颠簸、转向、滚动和方向一样,能够通过皮肤直接接收股市、推特、或者你正在操控的无人机传来的数据,会是怎样一种感受?目前有许多实验正在考察这一点。这能否为大脑创造一种全新的体验呢? 我们未来能够绘制出某人大脑中的全部神经连接、并据此判断此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也许能吧。不过无论是好是坏,我们这辈子都看不到了。但从理论上来说,你有过的每一种体验都会记录和存储在大脑之中。这不仅仅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有关,而是深入到细胞层面。信号通路的确切分布、生物化学的系统层级、一直到细胞核中的基因表达,这些全都代表着你在这个世界中的经历。从理论上来说,也许再过300年,你就能读取别人大脑中的信息了。 有人并不赞同将脑海中的一切事物都归结于脑科学。有些人称其为“神经狂热症”、甚至“神经垃圾”。你如何看待这种批评?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