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DT革命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简析
近年来,有关网络威胁导致服务器宕机、个人和企业信息泄露事件频繁发生,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们常常担心大数据带来的不安全性,但同时大数据技术也是一种保户信息安全的工具。 对于互联网,利用传统安全设备从终端数据或本地网络中发现未知的威胁,就如在森林中找到指定的叶子,效率极低。从技术、人员、数据等几个方面拥抱大数据技术,基于数据为驱动来解决问题。 在数据采集、测试、分析的过程中以威胁为中心,利用数据来驱动安全是一种检测APT类型威胁(高级持续性威胁)的有效手段。 互联网大数据之信息安全性 数据作为大数据产业中的核心资源,已成为各家企业、平台的争夺对象。为采集数据,众多网站平台、联网设备、应用软件“各出奇招”。连手电筒应用都要求读取手机通讯录、使用麦克风和摄像头,实在不合理。 究其原因,是因为数据变得值钱了。大数据是海量数据的聚合,没有数据,大数据如同无源之水。合法企业通过用户数据提供精准、便捷的个性化服务,从而实现商业变现,让大数据产业有利可图。 除了政府开放的数据和企业自身收集的数据,数据交易也是数据的重要来源,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黑色产业链。正规数据交易市场的交易额约为100亿元,正规交易的数据需要经过采集、清洗、脱敏、脱密、融合等流程,保障了数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安全性,成本也相应提高。 大数据技术不断创新演进,传统网络安全技术也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2017年)》显示,企业在选购大数据软件产品时,产品安全性和稳定性成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大数据背景下的攻击者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对攻击工具进行升级,提高网络攻击的精确度和隐蔽性。安全保护技术手段亟待强化更新,构建更可靠、更有效的大数据安全保障技术体系。 网站和手机应用越界收集用户数据,根本原因是为了追逐商业利益。企业收集用户数据时,要尊重用户的知情权、退出权和自由选择权。要明确大数据和个人信息之间的关系:个人信息属于隐私权范畴,而大数据一部分来源于个人信息,但本质是知识产权。 现阶段《网络安全法》落实尚未到位,在制度上、人员上、技术防控上还有很大差距。立法不代表问题完全解决,还要加大力度、严格执行,大数据技术上也要配合跟进,一步一个脚印,切实提高网络安全水平。 互联网大数据“路障” 国内信息数据资源80%以上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中。在《关于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若干意见》《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的推动下,政府数据加快共享开放的步伐,惠民成绩单亮点不断。 然而,由于国内大数据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不少基础性、关键性数据仍被政府部门束之高阁,共享开放程度低,成为现代化治理进程中的“路障”。 有效的数据收集是实现共享与开放的基础。部分政府部门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收集到的数据虽然量大,但质量不高,可利用价值低。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