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西安站长网 (https://www.029zz.com.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程 > 正文

TCP协议疑难杂症全景解析

发布时间:2018-11-02 04:50:44 所属栏目:教程 来源:cpp软件架构狮
导读:副标题#e# 说明: 1).本文以TCP的发展历程解析容易引起混淆,误会的方方面面 2).本文不会贴大量的源码,大多数是以文字形式描述,我相信文字看起来是要比代码更轻松的 3).针对对象:对TCP已经有了全面了解的人。因为本文不会解析TCP头里面的每一个字段或者3

这是根本不同的,单独重用一个套接字一般不会有任何问题,因为TCP是基于连接的。比如在服务器端出现了一个TIME_WAIT连接,那么该连接标识了一个五元素,只要客户端不使用相同的源端口,连接服务器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迟到的FIN永远不会到达这个连接。记住,一个五元素标识了一个连接,而不是一个套接字(当然,对于BSD套接字而言,服务端的accept套接字确实标识了一个连接)。

3.2.2.传输可靠性

基本上传输可靠性是靠确认号实现的,也就是说,每发送一个分段,接下来接收端必然要发送一个确认,发送端收到确认后才可以发送下一个字节。这个原则最简单不过了,教科书上的“停止-等待”协议就是这个原则的字节版本,只是TCP使用了滑动窗口机制使得每次不一定发送一个字节,但是这是后话,本节仅仅谈一下确认的超时机制。

怎么知道数据到达对端呢?那就是对端发送一个确认,但是如果一直收不到对端的确认,发送端等多久呢?如果一直等下去,那么将无法发现数据的丢失,协议将不可用,如果等待时间过短,可能确认还在路上,因此等待时间是个问题,另外如何去管理这个超时时间也是一个问题。

疑难杂症4:超时时间的计算

绝对不能随意去揣测超时的时间,而应该给出一个精确的算法去计算。毫无疑问,一个TCP分段的回复到达的时间就是一个数据报往返的时间,因此标准定义了一个新的名词RTT,代表一个TCP分段的往返时间。然而我们知道,IP网络是尽力而为的,并且路由是动态的,且路由器会毫无先兆的缓存或者丢弃任何的数据报,因此这个RTT是需要动态测量的,也就是说起码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测量一次,如果每次都一样,万事大吉,然而世界并非如你所愿,因此我们需要找到的恰恰的一个“平均值”,而不是一个准确值。

这个平均值如果仅仅直接通过计算多次测量值取算术平均,那是不恰当的,因为对于数据传输延时,我们必须考虑的路径延迟的瞬间抖动,否则如果两次测量值分别为2和98,那么超时值将是50,这个值对于2而言,太大了,结果造成了数据的延迟过大(本该重传的等待了好久才重传),然而对于98而言,太小了,结果造成了过度重传(路途遥远,本该很慢,结果大量重传已经正确确认但是迟到的TCP分段)。

因此,除了考虑每两次测量值的偏差之外,其变化率也应该考虑在内,如果变化率过大,则通过以变化率为自变量的函数为主计算RTT(如果陡然增大,则取值为比较大的正数,如果陡然减小,则取值为比较小的负数,然后和平均值加权求和),反之如果变化率很小,则取测量平均值。这是不言而喻的,这个算法至今仍然工作的很好。

疑难杂症5:超时计时器的管理-每连接单一计时器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