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认为是工业互联网的“杀手级”应用,预测性维护为何发展不及预期?
高价值设备,或者重要型设备,它们的维护维修,更多是由最终用户自己完成的,很少外包给物联网服务型企业。有些非重要型设备,很长时间不会发生故障的设备,或者发生故障后具有维修时间弹性的设备,会外包给设备服务商提供维护维修服务。 这时,物联网企业作为技术提供方,处于最终用户与设备制造商这两端之间,可能伴随着数据和设备资产所属权的争议。 另外,完成从传统维护维修到预测性维护的转变,还需要好的心态、以及时间和金钱。 有些情况下,最终用户并不希望“独吞”停机风险。他们希望设备服务商在合作协议中,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如果发生停产损失,设备服务商需要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这自然过滤掉了一些只能在PPT上提供预测性维护的公司。 同时,从用户角度来讲,要为预测性维护服务付多少钱合适呢? 预测性维护带来的收益,如果转化为财务指标,需要经过完整的周期性分析和验证。只有算得清楚经济账,最终用户才会愿意长期为预测性维护的价值买单。 因为预测性维护带来的停机风险降低难与经济回报挂钩、单台设备难与整体销售挂钩,预测性维护的价值并不立竿见影,需要经历半年甚至一年的验证周期,有时还需要细化到每单位销售额的颗粒度。如果遇到销售额受环境变化影响,波动较大的最终用户,核算的难度更大。 因此预测性维护陷入了经济收益测算时间长,没法调动最终用户的投入热情,只是物联网企业一头热的怪圈。 (2) 转变商业模式,先要转变思维 如果只算由预测性维护降低的停机风险,只算省钱的经济账,是远远不够的。 好的商业模式,不一定是帮最终用户多省钱,而是帮设备服务商或者设备制造商多赚钱。在这个过程中,物联网企业完成自己的商业逻辑闭环。 这里再做一个简单粗暴的类比。共享单车虽然广受诟病,但也有可取之处,毕竟摩拜们改变了共享出行的格局。 如果当初摩拜创立的时候,没有选择自己做自行车,而是选择只做智能锁,把我们大家没用的自行车统一管理,提供共享出行服务,让每一个自行车闲置资源的参与者都赚到钱。如此这般,摩拜是否能够形成如今的发展势头呢? 答案是否定的。摩拜的成功并没有帮共享自行车的使用者省钱,而是刺激了使用自行车出行的需求,把原本走着不用花钱的路途,变成了自行车骑行之旅。如果没有独特的自行车设计,统一的服务质量,良好的出行体验,很难大量激发最终用户对于共享自行车的使用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摩拜成为新型“设备服务商”,担起了自行车资源重塑者的角色。同时,摩拜还加速了自行车“设备制造商”的发展,制造了前所未有的大量设备。 类比过摩拜,我们再说回工业。 现状是工业体系极度分散,每一家设备代理商或者集成商,都面临利润率越来越低的窘境,横向的整合有可能会越来越多。何况并不是所有设备制造商,都有能力提供预测性维护。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