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卡,路在何方?
终端设备到服务器(反之亦然)交换的所有数据必须以安全的方式处理,尽管物联网行业已经足够成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新技术仍然带来新的安全漏洞和缺口。例如,对于最终成为废物的配备eSIM的设备,非法重用或反向工程之前与个人身份相关的设备的风险很高。 如果合法所有者没有正确地断开用户凭据的关联,则设备和用户凭据可能对黑客仍然可用。由于ESIM将被远程编程,因此所有用户凭证基本上都将通过无线方式共享,这使得ESIM体系结构对侧通道攻击开放。如果黑客能够穿透ESIM和平台之间的通信,他们可以访问实际的运营商配置文件,这可能用于许多欺诈案件。 3. 万物互联是演化的本质,最终会走向动态平衡 移动运营商的不情愿更多是因为害怕用户的流失,而终端设备商蓄势待发的原因,不止是因为成本的降低,还有用户喜好偏向的问题,但是又受限于移动运营商的发展规划。 用户呼唤自由,引发终端设备商的竞相追逐,林子大了,可能缺乏充分监管的环境又会让用户反过来担心安全问题,同时用户的反馈又牵系着移动运营商的自身业务发展。由此可见,在这场eSIM卡 的演化中,每一个角色都必不可少,移动运营商、终端设备商和用户之间直接或间接的连接构成了eSIM卡的动态演化。 在eSIM还没有被人们熟悉时,softSIM、vSIM和iSIM等就逐渐浮出水面,各路技术先锋企业跑在eSIM卡的前面,这会不会又激起新一轮的演化?如果说eSIM至少还算是一个硬件,那么,softSIM、vSIM和iSIM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彻底消灭了硬件。 例如softSIM,依托操作系统软件实现SIM功能,没有实际的物理芯片存在,对基带进行修改后,基带重定向直接通过其它接口和操作系统层交互,而不再需要访问SIM硬件,就如华为的天际通,就是基于海思softSIM技术开发而成。 世界最大的不变就是事物时刻在变化,正因为彼此之间相互连接,牵一发而动全身,而eSIM卡就是目前的这一发,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发总会有人牵,移动运营商亦或是终端设备商,甚至是用户都有可能,无论如何演化,最终都会走向动态平衡。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