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5G,“王炸”还是“对三”?
很多传统的系统集成商、自动化产品提供商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过去以单一市场或单一类产品服务为主,在本业内已经获得领先优势,目前面临成长空间有限、市场经营效益如何提升的困境。工业互联网的连接能力是为这类企业利用本业资源,构建第二个增长点的最好武器。 他们的“外挂”并非一帆风顺。工业是讲究实践的市场,“外挂”的企业大多会选择先做“狗粮自吃”的验证。但这类企业往往有一个避而不谈的问题:自己的工厂内部是否全面使用了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根据我对几家头部企业的了解,答案是否定的。 常见的做法是在自己企业内部的几个示范线上进行试点,然后便对外推广与销售,并没有将工业互联网的“内化”融入和贯穿到自身的整个制造体系。 这种做法虽然无可厚非,但没有经过在内部应用过程中,被各种刁钻问题千锤百炼的工业互联网方案,直接“外挂”势必前途荆棘丛生。 “外挂”的另一个挑战是全新商业模式的构建和平台的运营能力。 转型者通常首先会考虑是否会影响本业,如果有冲突,既会优先保持本业;二是能力的缺失和投入的不够持续。工业互联网是高度集成的业务,从连接技术、自动化、信息化到数据化,技术跨度大,而且需要掌握行业know-how和平台运营能力,转型者容易对市场的预期过高,难以持续投入;第三,转型成为工业互联网方案供应商的企业,他们的介入如果对客户未来将会开展的业务或提供的服务,产生威胁或造成生意上的潜在竞争,客户可能会半途放弃。 比如工程机械巨头凯特彼勒Caterpillar初始选择与工业互联网平台新星Uptake公司合作,进行数据分析和服务化转型,但最终以不了了之结束,便是一个实例。 3. 本业稳健型企业,在钢铁、水泥、化工等专业生产领域较多,生产经验的壁垒较高,龙头企业内部的IT和自动化团队能力较强,已经将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融合为企业竞争力。 根据观察,这类企业也曾经尝试过工业互联网的“外挂”之后,往往又缩回到“内化”和“外化”的道路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他们发现此路不通。 技术团队主要服务企业自身,属性上一般被内部设为成本中心(cost center),对应的意思是非盈利性业务部门。这样的部门以企业内部客户为主要需求对象,规划和目标都由其他单位来提出而进行预算编制,导致他们在企业内部的话语权比较有限。 这些技术团队大多先在龙头企业内培养起来,他们的能力在行业内属于领先行列,原本应该很有动力将自己的工业互联网方案对外输出,发展“外挂”创造营收。但当他们尝试走出去的时候,问题产生了… 稳健型企业普遍具有一定的垄断特征,要么具备规模经济性,要么形成了基于专有知识产权或商业秘密的独特优势。因此每家企业的工业互联网方案中,其实都蕴藏了大量企业长期积累下来的行业know-how以及专家经验。由于“外挂”为技术服务型业务,不仅在软件和集成业务中包含了很多行业经验的积累,而且也常常会被客户要求大量的培训,无形中输出了很多企业经验。 于是质疑的声音开始出现:“外挂”是否会让本业的竞争优势降低?技术团队最终发现与其对外赋能、教会竞争者,这部分的营收早期不大,还不如扎扎实实的做好本业。 即便要做“外挂”,这类企业也会精挑细选的只把相对通用化、模块化的方案拿出来对外开放,慢慢迭代。 三、IIoT+5G,把握手中的牌 过去,制造型企业只要处理好人与操作设备、人与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