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智慧建造过程中,BIM成为了重要助力之一 | 地产圆桌会③
李忠:平安金融中心是目前深圳第一高楼,597米。这个楼设计阶段就有了BIM的参与,后来施工方也全程采用BIM,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呢?主要是现在的复杂工艺的标点,专业之间的一些协同,提前进行预估工程量,预演一些工程中的风险,进行一些工程上的决策,从设计到施工都完整进行了数字化的交付。这个大楼已经运营了好几年,平安把寿险、产险包括信托等团队都迁进去了,租金也逐渐涨了起来,运营得比较不错。 重点讲一讲楼宇专业化运营。对一个楼宇来说,进行数字化的建设、数字化的管理,交付了一个非常完美的东西,但是它最终能值多少钱、租金能租多少还是看你能不能管得好。所以针对这个平安金融中心,平安所有的物业都有专门的部门做管理,叫智慧物业管理部门,也是刚刚成立的。 平安在全国有9500多个职场,海外有11个职场,物业处于不同的建设、运营阶段,管理也非常难,每年光物业维护成本大概就几十个亿,怎么把它透明化、有序地管理起来,做到心里有底。大家可能意识不到,职场的费用,像我们公司占第三了,除了销售的费用、人员的工资,是非常惊人的一个数字。 中国平安城市建设科技有限公司智慧运维事业部总经理李忠 所以我们在运营管理的时候,以前往往是各个职能部门做自己相关的事情,相互之间没有太多关系。BIM出来之后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集成化的、原始的数据库。楼宇的管理分两块,运营管理、运维管理,运营管理就是租赁、招商等,运维就是设施设备的维保、安全防护等,这些数据是散乱的,各自自成系统,我们尽量想办法集成起来。 在此之前,我们对内部痛点进行了梳理。首先就是管理平台跟经营目标不匹配。第二绝大多数的职场经营化水平很低,实际上没有太集成化的应用。BIM提供了一个集成化的数据库和环境,我们基于数据进行相应的管理支撑我们业务上的一些应用。我们希望做到先知先觉先行,先知是我们提前知悉管理的内容,需要做什么样的响应,然后做相应的判断和决策;先行就是提前行动、提前应用,把以前响应式的管理变成预防式的管理,这是我们目前正在推的全公司的管理内容。 万宁:上海中心应该是中国第一个采用了BIM的高楼,这个过程里面,有哪些技术的难点? 姚奔:上海中心是2009年开始做深基坑,2010年大概年中的时候到正负零再往上。当时遇到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它螺旋型的结构和双幕墙的结构,二维完全没有办法表现,双幕墙建筑没有标准,而且幕墙没有一片是完全相同的,在当时加工难度也是极大的,我们就把BIM的应用从可视化延展到幕墙的制造当中去。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