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数据挖掘的相对绝对关系
水军的造势运动通常很有特点,费拉拉说。“要想发起一场大规模的抹黑运动,你需要很多推特账号,”包括由程序自动运行、反复发布选定信息的假账号。“我们通过分析推文的特征,能够辨别出这种自动行为。” 推文的数量年复一年地倍增,有什么能够保证线上政治的透明呢?“我们这个项目的目的是让技术掌握一点这样的信息。”费拉拉说,“找到一切是不可能的,但哪怕我们能够发现一点,也比没有强。” 头脑里的大数据 人脑是终极的计算机器,也是终极的大数据困境,因为在独立的神经元之间有无数可能的连接。人类连接组项目是一项雄心勃勃地试图绘制出不同脑区之间相互作用的计划。 除了连接组,还有很多充满数据的“组”: 基因组:由DNA编码的,或者由RNA编码的(比如病毒)——全部基因信息 转录组:由一个有机体的DNA产生的全套RNA“读数” 蛋白质组:所有可以用基因表达的蛋白质 代谢组:一个有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所有小分子,包括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 连接组项目的目标是“从1,200位神经健康的人身上收集先进的神经影像数据,以及认知、行为和人口数据”,圣路易斯市华盛顿大学的连接组项目办事处的信息学主任丹尼尔·马库斯(Daniel Marcus)说。项目使用三种磁共振造影观察脑的结构、功能和连接。根据马库斯的预期,两年之后数据收集工作完成之时,连接组研究人员将埋首于大约100万G数据。 20名健康人类受试者处于休息状态下接受核磁共振扫描,得到的大脑皮层不同区域间新陈代谢活动的关联关系,并用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来。黄色和红色区域在功能上与右半脑顶叶中的“种子”位置(右上角黄斑)相关。绿色和蓝色区域则与之关联较弱或者根本没有关联。 绘制脑区分布图的“分区”是一项关键的任务,这些脑区最早于两到三世纪之前通过对少量大脑染色被识别出来。“我们将拥有1,200个人的数据,”马库斯说,“因此我们可以观察个人之间脑区分布的差别,以及脑区之间是如何关联的。”为了识别脑区之间的连接,马库斯说,“我们在受试者休息时获取的扫描图中,观察脑中的自发活动在不同区域之间有何关联。”比如,如果区域A和区域B自发地以每秒18个周期的频率产生脑波,“这就说明它们处于同一网络中。”马库斯说。“我们将利用整个大脑中的这些关联数据创建一个表现出脑中的每一个点如何与其他每一个点关联的矩阵。”(这些点将比磁共振成像无法“看到”的细胞大得多。) 星系动物园:把天空转包给大众 星系动物园项目打破了大数据的规矩:它没有对数据进行大规模的计算机数据挖掘,而是把图像交给活跃的志愿者,由他们对星系做基础性的分类。该项目2007年启动于英国牛津,当时天文学家凯文·沙文斯基(Kevin Schawinski)刚刚蹬着眼睛瞧完了斯隆数字巡天计划拍摄的5万张图片。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