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两新一重”,需要用新联接、新计算开启一场社会经济拼图
而新联接带来的另一个变化,在于各行业可以基于新的网络环境,衍生出交叉创新、跨行业创新的可能。尤其在制造、交通、智慧城市等基础领域的新联接创新,可以进一步通过行业成果赋能更多行业的生产实践,促进“两新一重”的整体效能提升。 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目前阶段在 5G 网络上投入的1元钱,将可以带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7 元钱的产出,远大于此前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产出比。这个机会下,新联接不仅将成为行业窗口,还将成为技术融合的启动器。如果说,新联接带来了10倍价值的网络迭代,那么全方位进化的计算体系则带来了10倍价值的多样性计算迭代。在新基建周期中,我们需要的不是10+10,而是最快速度形成10x10的价值提升。 第三块拼图:新联接交融新计算,创建面向未来的数字化底座在逐步阐述“新基建”体系的过程里,4月国家发改委对“新基建”进行了3大领域的产业分类。即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二是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三是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如果说,新联接是5G和F5G的融合。那么在“新基建”的产业周期中,更重要的技术红利来自不同领域技术完成的多技术融合。以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核心,联接新型算力基础设施的技术产业体系,可以被称为新计算体系。 新计算体系与新联接体系的全面融合,可以说是技术发展周期赋予的历史机遇。而二者在产业实践与基础设施建设过程里完成体系化融合,就是中国经济必须亲手发展的产业机遇。从技术逻辑上看,新联接带来的网络基础设施迭代,是云、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体系更好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完成计算、部署和训练算法的前提条件;而新计算带来的直接产业价值与发展空间,也是新联接落地的价值所在。二者互为表里,构成了算力和数据基础设施、新ICT技术、新网络条件,以及千行百业之间的立体交互形态。 5G、云、AI的融合创新,已经在大量行业展现出了直接成果。比如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及的智能制造。很多制造业企业都希望在质检、配料、工业建模等领域引入AI技术,完成高精度、低人工依赖的智能化转型。但这一方面需要云计算和边缘计算体系在工业系统中的部署,提供充足灵活的算力;另一方面还需要足够支撑工业生产效率的网络环境,实现工业数据与工业互联网要求的低延迟、高同步传输。而5G、云、AI的协同创新,让新计算与新联接完成拼图,构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通道。 当然,伴随着5G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新计算体系也被赋予了更多任务和要求:比如泛在化计算、异构计算、云边端协同的全场景计算、AI带来的智能计算需求。随着产业数字化、行业智能化的过程不断加深,对多样性计算的需求也将不断加重。以“新计算”为重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和产业机遇,今天都在更热烈地向中国经济打开。 拼图的全貌: 创造中国式新速度,转化新基建从新联接、新计算的技术逻辑,到国家战略中着重讨论的“新基建”、“新一代数字技术”,我们可以看到关键词就是“新”。这个新一方面取决于技术多领域进化迭代,带来的协同效应与可拼接性,也就是我们说的新联接一定要拼合新计算,再融合到产业中才能带来价值。 而另一个新,则取决于无论是计算、网络还是智能,都在目前阶段展现出了另一个特质:“快”。 比如5G 毫秒级的响应速度,足以支撑无人驾驶时需要达到的延迟要求;而更先进工艺和架构的芯片,让AI训练全面提速,展现出的也是“快”这个特色。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