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猫眼影业总经理康利:互联网如何重构电影发行?
康利:其实电影本质上就是传播,跟影城的沟通也是一种传播。比如《驴得水》,我们提前在大学路演,这些活动都会反馈成市场的声音,反馈成某种指标,院线的经营者会参考这种指标。我们通过多层次试映,知道电影本身的好感度、喜爱度、推荐度,这种判断并不完全是做电影宣发的这几个人,靠主观喜好判断就行,而是要拿出来测试,得到观众的真实反馈。猫眼的每个片子都在映前做科学的试映,就可以形成基本判断,这样在项目运作中就不会出现特别大的问题。电影项目运作是高风险的,如果每一次判断和预测都比别人准一点,从中长期看团队就是很有价值的。 腾讯科技:《驴得水》发行中跟影院沟通过程当中会遇到什么困难? 康利:主要问题是这部片没明星。大众娱乐消费对明星的依赖度还是比较高的。我当时评价《驴得水》,这是中国历史上过亿电影里演员阵容名气最小的。但影院方面看一部电影,首先要看影片的基本面,导演是谁、演员是谁,大致可以判断该片对观众有多大吸引力。当然,他也会重点考虑影片质量,如果质量特别强,导演、演员这些短板都可以补足。 腾讯科技:猫眼的判断很多依赖于自己积累的数据、用户画像,那么这些数据如何发挥作用? 康利:在项目运作中,我们可以通过试映提取出很多有意义的数据,比如观众对某个角色的喜爱度。在《驴得水》试映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观众对任素汐这个角色的喜爱度出奇的高,因此营销肯定要围绕她,因为观众喜欢,传播度就高。再比如《我要你》这个主题曲,当时试映的时候,这首歌的喜爱度是我们做过所有电影试映里面最高的。因此我们做出判断,这歌一定要猛推。 腾讯科技:猫眼专门做数据分析的团队有多少人? 康利:大数据分析这是一个跨部门协作的业务,我们投入的资源和精力很大。猫眼在做影业的时候,最大的特点是同时成立了影业研究部门。 我们不是一家传统的影视公司,我们不靠经验致胜。我们要有我们自己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可能是下一个时代或者更中长期的解决方案,因为经验主义对人的依赖太高。 如何看待保底发行 腾讯科技:我发现2016年猫眼没有保底,但现在几乎可以说是“无保底不发行”了。您怎么看? 康利:其实我们并不是排斥保底。美国也有保底,但人家保底不是像我们这样,在中晚期完全通过财务和商务手段抢项目。一家报价5亿,马上又有另外几家加到6亿、8亿,完全是在血拼。 美国做保底,在立项的时候,从投资阶段就有科学的模型和测算方法。如果建立在这种科学分析与合理判断基础上的保底,猫眼并不排斥。但是坦白讲,中国发展到这个阶段是需要时间的。眼下业内这种完全血拼式的保底,我们并不倾向于参与。 这里面有一个核心问题:如果要保底,一定要具备保底的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是钱,而是说保了一个10亿的片子回来,团队要具备运作10亿票房电影的能力。否则你花钱买了项目,并不能把这件事情做好。 对互联网与电影产业发展的看法 腾讯科技:这两年是互联网公司大举进攻电影业的一个时间段,您有什么感受? 康利: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结合是必然的。互联网和内容的结合,相对比较有难度,因为内容和创意产业本质上不是效率致胜。从电影产业链纵向来看,互联网确实能解决很多局部的问题。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