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互联网如何深刻改变中国电影?
“电影发行的最终目的不就是尽可能多地让一部影片被放进电影院的排片表中吗,中国电影院线比较分散,目前没有任何一家国内院线拥有像AMC、Regal、Cinemark那样的控制力,但在线选座可以。2015年票房过400亿,其中在线平台卖出去的占了70%。”一位发行行业人士告诉腾讯科技。“这也是为什么《小时代》前三部发行都是乐视影业主导,到了第四部发行方里出现了淘宝电影的名字。”淘宝电影提前20天为《小时代4》预售电影票兑换码,提前10天推出在线选座,当时淘宝电影宣称已与800多家影院合作锁定首映日5000万票房,刺激首日排片达46%。 我们甚至能从2016年几家在线平台的融资动作看出,他们都在积极地拥抱内容,与电影产业真正的上游站在同一战线:光线传媒及光线控股获得猫眼57.4%的股权,在双方协商后,最终以对猫眼83.33亿估值达成交易;淘宝电影(更名为淘票票)获17亿元A轮融资,估值达到137亿元,融资现场淘票票宣布自身定位由线上售票平台转变为具备线上线下双向宣发能力的营销平台;微影时代与格瓦拉联手后,微影时代完成C+轮融资,天神娱乐领投, 腾讯、华人控股、乐逗游戏、光大金控和远洋资本等参投,公司估值20亿美元;时光网则是以2.8亿美元的价格卖身万达,万达院线总裁曾茂军将这一动作称为“万达院线的线下优势和时光网的线上平台优势互补”。 资本之役:保底的快速搅局 在IP、宣发领域,互联网攻势凶猛。地推、路演,这是传统电影宣发的基本动作,门槛也比较低,年轻好学的互联网公司很快驾轻就熟。但在资本方面,一向长袖善舞的互联网公司犯了难。 “无保底不发行”是中国电影市场这两年来的特色,在这项能力上,互联网公司明显底气不足。 通俗来说,票房保底就是发行方对于制片方的一个票房承诺——对于看好的影片,发行方进行早期的市场预估,制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即使实际票房没有达到这个保底票房数字,发行方还是要按这个数字分账给制片方,但超出保底数字的话,那分账比例会对发行方更有利。 2016年几乎所有重要的片子都附带着保底协议。 但除了微影时代,我们没能在“保底”大战中看见其他互联网基因的公司。“一部片子的保底多少都得上亿,刚打完票补战的互联网公司可烧不起那个钱。”曾接触多个保底项目的行业人士告诉腾讯科技:“你看,今年的这些保底,《致青春2》4亿、《夏有乔木雅望天堂》4亿、《绝地逃亡》10亿,《封神传奇》10亿,都是动辄上亿的风险。而且事实证明这几部片子的保底都失败了,互联网公司敢冒这个险吗?”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