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诞:对死这件事,我们早就有心理准备了
笑果文化形成了一条脱口秀产业链:从培训营中选拔人才在小剧场中磨练,通过《脱口秀大会》放大新人的影响力,优秀的输送到《吐槽大会》——幽默被批量、工业化和可复制地制造。 成了一个批量制造幽默的人,李诞在这个过程当中,开始觉得自己具备了一种叫「掌控力」的东西,知道用什么样的节奏、语调和动作能够把观众逗笑。到了《吐槽大会》第二季,李诞终于开始享受在舞台上的感觉了,那种在镁光灯和众目睽睽之下,「我想让你笑你就能笑出来」的掌控感。 当然更重要的,是那种能够批量工业化生产幽默感的能力。 深刻是一个副作用《吐槽大会》是个抖机灵的节目吗?至少,在第一季节目有过这样的争议。 李诞并不太在意外界的评价,因为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节目的进步:「第一季和我第二季最新的一段表演,一看就能看出来,就是完全是两股劲,就是已经变了。」 脱口秀一开始靠段子,后面越来越靠努力,李诞信奉一万小时定律,哪怕是创作段子这种手工艺活,他也相信积累够多,感觉就出来了。 李诞在嘻嘻哈哈中把价值观自然流露出来——如果你够敏感,肯定能感觉到他的段子有态度在,不只是抖抖包袱那么简单。 比如,《脱口秀大会》中他把在草原上方便的经历写成段子,讽刺文艺青年们逃离北上广,向往田园牧歌的不切实际;在《吐槽大会》第二季中,以「比他(魏大勋)演技更差的小鲜肉,我们就请不起了」吐槽娱乐圈小鲜肉乱象。 「但是这不是我们主要的追求,我们的主要追求是好笑。」 幽默应不应该深刻、讽刺、洞察?李诞曾在《脱口秀大会》里讲过,读到鲁迅的《立论》,觉得幽默应该是这样的,要追求高级的幽默,但尝试写了一些段子发现没人笑,陷入自我怀疑。后来在东京看了一段街头艺人的表演,有了新的认识:幽默不用高级,不用深刻,好笑就可以。 李诞告诉PingWest品玩,「以我对大众娱乐和文化的理解,深刻不是追求出来的,而且深刻可能是一个副作用。」 但他承认自己有理想的包袱在,但他不愿意在节目中表现出来。 作为一个曾经的文艺青年,文艺青年们的所思所想他都经历过。那个时候,他的段子在网上火了,很多人关注他,他却不愿意被不喜欢的人关注,回想起那个阶段,李诞称之为弱智。 李诞说,自己不太信任那些总是在说要怎样怎样的人,连自己这么说都不信任。考察看一个人,还是看行为,理想主义者不是说出来的。他甚至觉得,天天说自己有理想,很傻。 李诞坚信的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精神气质都是藏不住的,所以你也不用去刻意表现。你可以去弄,大家也会对你有误解,你较劲也没有意义,你去较劲说你不要误解我,我不是,我是什么什么,特别蠢。随便让他们误解去,你去做该做的事,慢慢就对了,这需要时间。 创作的时候,他不刻意想深刻、态度,只想一件事:这一集节目一定要精彩。 在高强度的创作、打磨中,段子很难让李诞发笑,但他却越来越能感觉到什么样的段子能让观众们笑。他的乐趣不是段子本身,而是技术在进步,段子写得越来越好,而且他相信以后会更好。 李诞把自己的现在的状态形容为「一直干活」,他乐此不疲,外界的变化很难影响到他,包括成名——他认为那些成名后有偶像包袱或者特别自以为是的人,很傻。 他现在更尊重专业,相信职业精神。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