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的《三分钟》,手机拍照的五年
苹果和华为代表的另外两个流派目前的旗舰机都能很好的实现背景虚化,不过 Mate 10 Pro 的「双广角」在焦距上有些吃亏。Mate 10 Pro 的景深模式采用等效 35 mm 左右的视野来拍摄人像,这并不是典型的人像焦距,无法拍出与配备了等效 50 mm 副镜头的 iPhone X 完全相同的人像照片。 「三大流派」需要改进的依然是夜景,在昏暗的环境中,所有的图像都出现了大量的亮度噪点,这在人像的肤色上尤其明显。 视频防抖 陈可辛在拍摄《三分钟》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外设之一是大疆 OSMO 手机云台。那个小男孩在人群中穿梭,奔跑着找妈妈的那段就是导演把 iPhone 和云台固定在小男孩身上拍出来的。 其实,如果不是剧烈奔跑的场景,只是日常生活视频,比如最近很火的 Vlog,一台有视频防抖功能的手机也基本够用了。 视频防抖是一个需要手机软硬件高度协作的系统,除了目前旗舰手机标配的光学防抖,更早的集成陀螺仪也已经成为必备功能。 苹果是第一个通过集成陀螺仪数据来增强视频稳定性的手机厂商。陀螺仪和图像传感器数据同步需要很好的软硬件协作,苹果发挥了它完全控制其手机上的所有硬件和软件元件的优势,早在 2013 年发布的 iPhone 5s 上就已经实现了比较稳定的视频效果。 而 Google Pixel 再次发挥了算法的优势,通过「非因果防抖」的技术,使用大约一秒钟的视频缓存器来让防抖系统预测未来的摄像头运动。但是这种防抖功能需要陀螺仪提供非常可靠的数据,2012 年或 2013 年的老旧陀螺仪组件已经力不从心了——你在比较旧的 Android 手机上即使安装了 Google Camera,也达不到 Pixel 的视频稳定效果。 长江后浪推前浪,手机拍照一代比一代更好了,除了算法和光学防抖的改进,新技术层出不穷,手机摄像头的光圈在变大,双像素传感器与相位传感器的结合带来了更快的自动对焦,人脸检测依托算法也变得更加智能。 看到手机厂商们这么努力提升拍照水平,生产研发单反的「牙膏厂们」是不是也要加把劲了?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