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西安站长网 (https://www.029zz.com.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 > 正文

共享单车消亡史:这7个人的故事告诉你为何败了

发布时间:2018-12-29 14:07:09 所属栏目:业界 来源:华尔街见闻(上海)
导读:副标题#e# (原标题:共享单车消亡史:七个亲历者的真实故事) 作者| 马程 编辑| 安心 2018年的最后一个月,ofo遭遇用户蜂拥退押,1000多万用户的押金总额粗略估计在10亿-20亿元规模。10月份时,有媒体拿到了约半年前ofo的负债表,彼时其整体负债为64.96亿

比如,在造车成本上,究竟共享单车的质量和成本这条线到底应该放在哪,其实大家都不知道,都在摸索。摩拜最贵的车曾经达到1000多元/辆,ofo最便宜的车300多元/辆,但最后双方都拉到了700-1000元/辆的水平,彼此的成本已经非常接近。

但张希认为,从供应链的整体解决方案来说,交的学费有点多,这里面肯定有很多可以优化管理的地方。

在管理分工与合作方法上,无论摩拜还是ofo,都有一个混合编制的团队。比如ofo,它有阿里系的人,有优步系的人,有苹果系的人,还有学生创业的团队。“大家都是高管,但大家的知识背景和经验并不一样,内部的协同管理我觉得没有达到最优,有需要优化的地方”,张希认为。

ofo的管理难度让张希觉得超越想象,“它纵向面对的是传统的自行车从生产到回收的全流程,这是一个纵向的结果。横向是互联网人才整合、运维管理、全球化布局等,这是我见到过的最复杂的模式”。

在管理方面,戴威也一直在寻找最好的解决方法,他一度找到福特全球最好的做汽车供应链的人来管ofo供应链,但是起色似乎不大。“我到现在也不觉得,任何一个成熟的职业经理人,一定能管好ofo”张希说,“我们当时管理的困扰就是,我们的企业明明是个婴儿,但我们又是一个身高比成人还高的巨婴,怎么管?”

但是,在资本的疯狂助推下,年轻的管理团队又必须让ofo这个有着巨大身形的婴儿快速奔跑。所以,张希反过来想,“如果没有那么多的钱,ofo可许会活得更好。”

大多数人被行业前景吸引,但背后的问题也让很多人不安

—ofo离职员工王鑫

2016年1月,王鑫在加入了ofo,担任市场部专员,半年后即升为市场经理。他亲眼目睹了2016年下半年,公司经历了4次融资后,是如何飞速扩张的。

2017年2月,在ofo年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员工已经超过3000人。“在一些三、四线城市,都已经有几十人的团队,当时最大的感受就是自豪,这已经是一家上市公司的体量了。”王鑫说。

很长一段时间里,王鑫早上8点半打卡上班,晚上10点之后才离开办公室,“每天和团队像打了鸡血的状态。周末大家一起聚餐、团建,都是骑着单车在北京城里逛。” 王鑫提到,“ofo团队大都是90后员工,大家彼此间没有隔阂,交流很顺畅,归属感也很强。”

大约在2016年中期,加入ofo,经历了扩张最快的事情,总部从100多人,扩展到上千人,不包括各地城市的运维团队,最开始是普通的市场专员,一年后升为市场经理。

王鑫印象最深的是ofo人员扩张的速度。2016年年会时,已经有上千人的队伍,很多城市经理都到了现场,场面很大,很热闹。到了2017年,团队规模已经接近万人。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