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流浪地球》打一星,我就给你豆瓣一星好评
公众号“枪稿”则认为:“在齐声赞美《流浪地球》的同时,网络上出现了大量以检索恶评并加以批斗为职责的红卫兵。上至权威媒体,下到私人公号,媒体和宣发的日趋同化,,让中国电影批评仿佛只允许有一种声音。只有‘正确’,没有理性,这就像我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根本上是按照‘虽远必诛’的逻辑进行普及的,只是为了激发‘战狼情绪’和民族主义狂热”,“和《战狼2》相似的是,很多人也被感动,然而这感动的原因并不是来自电影剧作本身的感染力,而是一种荣誉感,是那种中国式集体主义所常年灌输的东西”。 隐藏在价值观对峙背后的,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和现象—— 否定我的五星好评=拿我的真情实感喂了狗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些给豆瓣刷低分的人不会因为为其他电影打分急眼? 这里提供两个思路:
为什么是豆瓣,为什么老是豆瓣?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老是豆瓣? “碰瓷豆瓣”已经成为这一两年来中国电影圈形成的一股“风气”。从毕志飞到《战狼2》,总有一些群体以各种理由甩锅豆瓣。对豆瓣的声讨也非常有规律性,是以一种政治运动的口吻进行讨伐攻击。 而此次《流浪地球》粉丝大战豆瓣的内核,其实是大众趣味和豆瓣主流用户的价值观冲突。 这虽然不是豆瓣第一次激怒大众,但却再一次揭示了豆瓣长此以往“脱离群众、脱离大众趣味”的状态。豆瓣用户的普遍观影品味让许多人,或者说大众审美遭到鄙视,这一点早在《战狼2》就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观察者网发表的《<流浪地球>意外成了中国崛起的试金石》就写道:“在以‘豆瓣’为代表的社区,一批疑似具有某种应激创伤障碍的群体,以近似集体无意识的方式,自觉或者不自觉的站在西方教科书的立场上,以近似原教旨主义的虔诚和狂热,做出了明确的回答:不允许、不可以、不要想;现实中不能做,电影中不能拍,科幻里不要想。‘想都不要想’‘想都不应该想’,就是这批回答的基本共性。” 它甚至还给批评者打了一个标签,称《流浪地球》的批判者相当程度上严格的扮演着原著中叛军的角色。 而实际上,由于豆瓣的“用户画像”比较特殊,可以说,他们绝非大多数,这意味着,这种用户画像并不能代表中国普遍观众的欣赏水平、品味和观影感受,更无法代表某个影视作品的精准受众的审美趣味。 在多年的发展中,豆瓣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用户群体,这与涵盖尽可能多的群体样本有直接冲突。这就造成了一种既尴尬又难以改变的现状:人们依赖豆瓣,但不同意就与之对立。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