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的伟大之处也许不在“人间”
任何一个节点、一台矿机背后都是人在运营,不管哪种共识算法,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最终都会演变成少数人拥有近乎绝对的话语权。而且在新近出现的效率优先的共识算法逻辑中,权力的集中速度更快,路径依赖更强。以比特币的应用为例,对算力的争夺诞生了算池,算池和算池之间形成了联盟。在二八定律的作用下,诚实节点模型最终演变为寡头垄断模型,胳膊和大腿之间的角力导致了分叉,社区也由此看到了比特币的成长天花板。在自治化的社区组织中,扁平化的大同社区梦想最终会走向中心化的集权困境,这时价值并不会在价值链上公平的分配,区块链生态也将走向终点。 不可篡改和匿名性并不是区块链技术的天然属性 跨越十多年的区块链试验,涉及了经济学的主要领域,包括组织、货币、市场、微观、宏观、全球化、分配和治理,掀起了一场思想狂潮。这类似于在数字空间构建了一个模拟的人类社会,这个社会更加纯粹,其中反映的社会规律也更加直接。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呢?我们回顾一下区块链技术短暂的发展历史,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看清它的未来。区块链技术发源于技术朋克社区,他们不认同主流社会,不相信权威,尤其不信任金融机构,他们把“平等、自由”的理想变成公式、算法和代码,开启了加密技术对抗权威的普罗米修斯时代。推动阶段,大批的技术人员在对理想认同的趋势下加入并推动了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发展。第三阶段,资本的力量进入,区块链技术演变为一场资本的游戏。 区块链技术具有一定的试验属性,是技术精英的“理想国”,是哲学意义上的“乌托邦”,人类文化精英中一直有少部分人在试图构建和探索“大同社会”,只是这一次我们可以在数字世界把它构建出来,幸运的是,它运行了足够长的时间,产生了较大范围的影响,我们也能够看到运行之后的结果。 区块链技术并不是逻辑完备的体系,正常运转需要一定的条件。中本聪在他的论文里提到最多的一个条件就是,大部分算力掌握在诚实节点手中。这个条件有两个部分,一是区块链有大量的节点在运行,二是大多数节点都是平等的且被有理想、有信念的矿工持有并运营。这个实验的结果,目前来看并不乐观。本质上讲,区块链上存储的就是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很方便的被验证真假,现实中区块链的“中心化”,会导致“不可篡改”的属性产生逻辑问题。现实的各种共识协议都存在“委托代理”问题,类似于大股东可以向小股东发起“双花”攻击,导致最新的数据失真,由于最新的数据失真,将导致链上历史数据的可信性归零。就如同新闻有保质期一样,带有时间戳的数据也一样,最有价值的就是最新产生的数据,比如“双花”问题和区块链摆动就能发生在51%攻击的情况下。区块链上的历史数据造假成本很高,但是如果最新的数据都不是真的,会有人相信这条链上的历史数据么? 中本聪在论文中提到,如果一个用户进行了多笔交易,那么其他交易也会指向这个用户,这点很像利用大数据技术给用户画像。地址和密钥作为身份识别的标志,并非仅限于区块链技术,互联网技术也是通过地址和端口、加密进行数据传输,但是个人信息泄露和隐私保护斗争从未停止。如果我们通过电子钱包、银行卡、微信、支付宝等接口同区块链的世界发生了联系,其实匿名性,也就是我们得到的隐私保护,不取决于具体操作中隐私保护最强的一环,而是取决于这个互联网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